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仅指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各级预算管理的职责权限和预算收支范围的一项根本制度,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提到的财政体制一般是指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因此,财政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问题就是理论界对财政分权或分级财政问题的理论思考。
5.1.1 西方财政分权理论概述
财政分权理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和新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公共品的供给效率,其理论可以上溯到20世纪40~50年代,并有两个主要的思想来源。一是哈耶克的“知识分散性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分散性、个体性和主观性客观上要求决策权与知识对称分布,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具有获得公共产品知识的明显优势,因此把管理公共品供给和相应的财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就能提高社会福利,除非某种公共品有很大的地区间溢出效应。二是蒂布特的“用脚投票”理论。该理论强调居民通过“用脚投票”显示偏好,并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最符合其偏好的“公共服务-税收”组合的“财政选择”,这种“准市场”方式可以促使地方政府进行类似于市场竞争的辖区间竞争,从而成为解决政府税收、公共品供给与居民偏好相匹配的基本机制。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财政分权理论是福利经济学的一个延伸,主要关注在既定政治制度下公共物品和服务(分层次)提供的均衡条件问题,虽然这一分权理论存在着许多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假设约束条件,但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