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现状与对策的综合研究

文章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地区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既受到国家政策和先期投资的历史眷顾,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撑,成为中国计划经济时代耀眼的明珠。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习惯于计划体制的东北却成为市场经济的弃儿,企业效率低下、设备老化、人员大量下岗等为代表的“东北现象”令东北人困惑和迷茫,尽管国家给予各种政策倾斜和扶植,但陷入怪圈的东北地区不仅远远落后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唐等经济区,而且与同期的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相比,其活力也没有完全展现出来。中国对外开放实施了近30年,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虽然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在观念、意识、与国际接轨、吸引外资质量等许多方面,与沿海地区其他省份相比,仍有很大距离。2003年,中央出台了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使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出现转机,并取得了喜人成果。特别是中央根据东北地区近些年来的发展实际,从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出发,在“十一五”规划中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了更加符合实际的规划,使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再次迎来历史性新机遇。

作者简介

笪志刚:男,汉族,1962年9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东北亚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日韩思想库网络研究黑龙江基地主任,亚太经济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黑龙江省政府科顾委专家、哈尔滨市政府专顾委专家、黑龙江省东北亚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秘书长、日本环日本海经济研究所特别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东北亚区域经济、日本经济、黑龙江对外合作等。主持完成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黑龙江省规划办重大委托课题、各种横向课题多项。主要研究成果:专著《日本客座研究见闻录》《泪洒富士山》等;编著《东北亚旅游总览》《中国自然资源通典·黑龙江卷》等。在《光明日报》、《环球时报》、《社会科学报》、《学习与探索》、《日本研究》、ERINA REPORT等国内外报纸和期刊上发表文章及论文近百篇。

筑波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