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标签理论认为社会生活中原本并不存在的所谓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完全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是因为人们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所以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因此,标签论认为社会上某些人掌握着界定行为规范的权力,他们对人们行为赋予正面肯定或负面否定的评价,就如为物件贴上标签那样。而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已经被不同的主体贴上了种种极为类似的否定的标签:没人管教、散漫、小偷小摸、出格等等,这些评价已经远远超过了“留守儿童”这个词本身的含义。
<<
叶敬忠:1967年生于江苏省沭阳县。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国家发展与农政变迁、发展干预与社会转型、劳动力流动与留守人口、小农农业与土地制度、农村教育与社会问题等。主要著作包括《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发展的故事》《别样童年》《阡陌独舞》《静寞夕阳》《双重强制》《参与式发展规划》等。译校著作包括《遭遇发展》《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新小农阶级》《小农与农业的艺术》等。主编多卷本《农政与发展当代思潮》。
潘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