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的风雨兼程,贵州省毕节试验区紧紧围绕着“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在中国西部这片极其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探索和试验。按照胡锦涛同志的指示精神,“要针对全地区还有三百万农村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这一现实,采用一切有利于摆脱贫困、落后的政策和措施,加快资源开发,加快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实现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的目标。要针对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的现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胡锦涛:《在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1988年6月8日),毕节地委、毕节行署编《开发扶贫 生态建设》,1999,第6~7页。毕节试验区各族人民切实地执行着这样的方略,在挑战贫困、遏制生态恶化的进程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让秀美的乌蒙山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致。为避免“特殊倾斜支持论”侵蚀毕节试验区健康发展的肌体,锦涛同志曾谆谆教诲道:“我们必须对毕节试验区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对自身的特点有清醒的认识,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这个主题。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时,不可能、也不应该照抄照搬沿海开放地区的做法和模式,这不仅仅是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决定试验区工作成败的关键问题。胡锦涛:《在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1988年6月8日),毕节地委、毕节行署编《开发扶贫 生态建设》,1999,第6~7页。毕节试验区16年的健康发展,正是遵循胡锦涛同志建设试验区正确思想的指引,各族人民紧密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取得了今天这样令人瞩目的成就。吴愿学:《准确把握毕节试验区的三个基本问题》,《当代贵州》2004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