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生产劳动形式的“打工” 难以得到有效的认同,它不能作为一种有效的生活方式。在调查过程中,“打工没前途”、“打工打工,到头一场空” 等言辞经常被打工者提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身心的挣扎与逃离是他们对打工生活最为切实的体验和感受。作为具有自主性和主体性的农村外出打工者,他们的选择逻辑呈现何种状态?既然要逃离或脱离现代化城市中的打工生活,那么他们又将选择何种生活?是回家种地,还是继续遭受打工异化?
<<
陈文超:社会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兼任华中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组织社会学与社会政策分析;讲授“社会调查方法”等课程;曾获2023年共青团服务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优秀实践个人称号,2023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