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福利”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术语。在历史上,福利往往包含着道德伦理的说教;在现代,福利常被理解为具体的公共援助项目或者社会补贴项目。在英文中,福利即“welfare”,是“well”和“fare”意义的综合。“well”即中文的“美好”、“美满”,“fare”即中文的“生活”。两者合起来,就是“安乐的人生之路”、“快乐生活”、“追求快乐的人生”等含义。在德语中的“wohlfahrt”(福利)也是“wohl”和“fahrt”的合并语,其意思是“顺利发展”、“朝着理想的状态发展”。1972年版的《日本经济白皮书》则指出,“为生活提供的便利”就是福利。作为一种理念,社会福利在西方和中国有着怎样的变迁轨迹呢?本文我们将对西方福利理念和中国福利理念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
周林刚:1976年生,江西修水人。200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副教授,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中共中央编译局政治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残障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公共参与。已在《中国人口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合著《关注弱势:城市残疾人群体研究》,已获中国社会学会优秀年会论文奖3项。曾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弱势群体社会福利理论、政策与实践:来自残疾人群体的研究》。现正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项目——《以增权为导向的残疾人公共参与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