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看,云南省还未走出以资源型产业、传统产业为主的格局。产业创新力弱,是产业结构优化困难的重要原因。产业创新就是要把产业自身及关联产业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是以技术突破为基础的新产业产生、发展并形成产业竞争力的过程。国外产业创新的模式主要有技术推动模式、政策拉动模式、企业联动模式、环境驱动模式等。课题组建议云南省应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来增强全民的产业创新力,应加快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来增强支柱产业的创新力,应大力引进国内外创新企业来增强新产业的创新力,应加快培育科技服务业来增强产业创新力,应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来增强传统产业的创新力,应约束虚拟经济来促进实体经济的产业创新力。2012年云南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415美元,越过了人均3000美元大关,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是倒数第二个进入这个阶段的省份(仅先于贵州省)。地区产业竞争力决定了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而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由产业创新力、技术创新力和组织创新力组成。云南经济发展的滞后源于产业支撑力不强,产业创新力弱,产业结构的整体特征是“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快”,导致云南经济发展整体滞后。为此,中共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快调优一产;加速新型工业化调快调强二产;促进服务业发展调快调特三产”。省政府将2013年确立为“产业建设年”,实施“产业兴省”战略,努力通过产业发展来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实现“产业兴省”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是产业创新,只有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切实增强产业创新力,才能形成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
<<
梁双陆:1970年7月出生,彝族,云南石屏人,经济学博士。先后在云南省经济研究所、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历任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主持党政工作)、院长、党委书记,现任云南大学政府非税收入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研究方向为政府非税收入、财税体制改革,研究兴趣为边疆经济学、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国民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治理、创新经济与产业发展等领域。主讲“空间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比较税制”“中国财税前沿问题专题”等课程。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云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云南省人大财经委咨询专家、云南高校新型智库“沿边开放与经济发展”智库负责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文化名家、云南省委联系专家。主持完成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招标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省社科重大课题2项、省级课题12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译著1部,编著合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学术成果获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李娅:1976年6月出生,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教师。研究领域为国民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社科课题3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