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特大城市规模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对萎缩的两极化倾向。论文采用系统数据深刻揭示了这种大城市偏向下的两极化倾向,并从传统发展理念、资源配置偏向、市场极化效应、农民迁移意愿和政府调控失效等综合视角考察了其形成机理,探讨了重构城镇化规模格局的科学基础和战略选择。论文认为,当今中国社会正由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由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城市内部三重二元结构相互叠加的多元结构;考虑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公共设施容量、农民迁移意愿和设市工作的恢复,未来中国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比例由目前的36∶8∶9∶47转变为30∶18∶18∶34比较合适;提高城市规模等级的人口标准弊多利少,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的划分应侧重增加层级,以巨型城市(1000万人以上)、超大城市(400万~1000万人)、特大城市(100万~400万人)、大城市(50万~100万人)、中等城市(20万~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以下)6级为宜;实行多中心网络开发战略,积极培育壮大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级城市群,推动形成全国三级城市群结构体系,使之成为中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载体;实行差别化的人口规模调控政策,严格控制4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着力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等级有序的城镇化规模格局。
<<
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课程主讲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镇化、农业农村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等。200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被评为二级研究员,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2012年度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入选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