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喀尔行动纲领》到《教育2030行动框架》,可持续发展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都是公平的、包容的、优质的全民教育,要让所有的人,不论种族、阶层、性别、地域或其他任何社会身份,都能享有教育机会。不过,现实状况是,在当今所有社会,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依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中国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国民受教育机会越来越多,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正在推向普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这使过去没有机会上学的社会边缘人群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过去只能拥有较少教育机会或只能接受较低阶段教育的社会弱势群体,有了更多机会升学接受较高阶段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机会的分配总体趋向于公平化。但是,经济改革也带来了市场化发展趋势,市场化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它在教育领域也有所展现,教育机会的竞争不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智商、勤奋,而是越来越依赖于家庭对子女教育所能投入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目前,中国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状况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方面,各阶段教育机会获得越来越趋向于平等化,另一方面,优质教育机会获得变得更加不平等。“学区房”现象,名牌大学农村生源比例下降,重点中、小学校学生越来越多地来自中、上阶层家庭,等等,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优质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近十年来,促进教育公平一直是政府教育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政府教育部门也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消除教育不平等现象。不过,与缩小城乡和地区教育发展差距的显著成绩相比,在消减社会阶层的教育不平等方面效果不明显。相反,社会公众的普遍感受是教育机会分配愈加不平等,“农村孩子上大学越来越难”、“寒门难出贵子”、“拼爹”、“教育导致阶层固化”等说法十分流行。要消减这些教育不平等现象,还需政府采取进一步、更有效的措施,同时也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
过去十几年,中国在促进教育性别平等方面——这也是《达喀尔行动纲领》和《教育2030行动框架》所强调的目标,进展很快,男性与女性在各阶段教育都逐步实现了性别平等,在某些阶段女性还显示了略微优势。
<<
李春玲: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特聘教授、社会学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与流动、教育社会学和青年研究;承担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数十篇论文,出版多部专著;主要著作有《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趋势的实证分析》、《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过程、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后果》、《中国城镇社会流动》、《社会分层理论》、China’s Youth:Increasing Diversity Amid Persistent Inequality等。
胡备:
李涛: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兼中华地标品牌公益工程办公室主任,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地标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电视台《解码中华地标》栏目组总策划。主要研究领域为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与地理标志产业发展。代表作品有北京电视台《解码中华地标》栏目,出版专著《解码中国农业地标文化》《新时代新地标——中华地标品牌探索与发展》《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发展报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