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所讨论的是流动儿童家庭环境是如何影响他们与城市社会融合的。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将首先回顾有关流动儿童家庭的研究。随后结合问卷调查资料,描述南京市流动儿童家庭的基本情况。接着,对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社会条件、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教育期望、行为与方式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家庭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不利因素。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家庭户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有老年人的家庭户数量不断增多。“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户数为8803.63万户,占总户数的21.90%。其中,有1个老年人的家庭户占有老年人的家庭户的比重为67.55%,有多个老年人的家庭户增长趋势明显快于有1个老年人的家庭户。值得注意的是,有3个及以上老...
本文具体描绘了乡村工业化的微观经营过程———家庭工业。家户经营是潮镇家纺产业发展的基础,家庭工业塑造了潮镇独特的经济生产形式和城镇化模式,潮镇在家庭工业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独特的生产链条和产业体系,家庭织布的核心特征是“生活生产不分离”,它使得家庭工业乃至整个家纺产业的生产组织过程有着极为特殊的逻辑。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工业化时代的家庭生产所具有的社会学意涵。
家庭主要是婚姻的产物,强调共同居住和共同的经济生活。家庭的类型和人口规模与社会发展和社会规范如计划生育等有密切关系。由于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性扩大,核心家庭趋于普遍;家庭成员中占据主导决策地位的丈夫独断模式逐渐让位于夫妻和全家共同商量;核心家庭规模的夸大和人口流动的普遍,致使老年人赡养问题愈加突出。
本文介绍了网络家庭分析,主要包括:一、引言;二、当代网络家庭的构成及特征;三、网络家庭的功能与关系;四、结论。
本文从家庭结构、角色分工和财产继承三个方面对保根他拉嘎查(村)的家庭情况进行介绍。总体上看,在建国后50多年的时间里,保根他拉嘎查家庭平均人口呈现从增长到减少的趋势;家庭平均人口的减少导致多代同堂现象的消失,并伴随着分家现象的日益普遍。但家庭人口的减少几乎并未从根本上影响家庭内部的角色分工,男主外、女主内仍是农村的主要分工模式。
本文主要对甘肃静宁县的婚姻和家庭变迁历程及现状进行介绍。就婚姻而言,静宁县居民的择偶观念逐渐趋向多元化、自主化,择偶途径逐渐突破地缘、亲缘的限制,但“从夫居”依然是主要的婚后居住方式。就家庭而言,静宁的家庭户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结构日趋简化,家庭职能更加集中,主要承担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赡养老人、陪伴和情感支持、经济活动等功能。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