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今天我们要讲的题目是《文学的建构与还原》。建构与还原这两个词有点抽象,其实我只是想比较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时代我们大家的文学生活。文学本身就是我们建构起来的,然后它又能够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所以我想借这两个概念来谈谈,我们在这个时代是怎么过我们的文学生活的。
东北沦陷区文学大体是在1939年后进入中兴期,1941年华北沦陷区文学开始崛起,1944年以后,两个沦陷区文坛都逐渐显露出萎缩的态势。黄万华:《沦陷区文学鸟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1期。这一得到学术界认可的研究结论,向人们表明这样一个史实: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其发展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的,但却承担了极其艰巨的民族重任。置身于法西斯专制之下,新...
古丁首先是一位小说家。他在东北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古丁同时又是一位重要的文论家。他的文学创作观,体现了鲜明的风格和个性特征,同时,作为东北沦陷时期文坛最重要的派别艺文志派的领军人物,又比较整体地呈示出这一派别的创作论体系。
新时期的陕西文学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作品,甚至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其整体发展走向来看,可分为三种形态,以路遥的《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平凡的世界》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恢复期,以陈忠实的《白鹿原》、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贾平凹的《商州三录》为代表的地域特色彰显期,以贾平凹的《秦腔》、马玉琛的《金石记》为代表的文化传统弘扬期。不...
进入新世纪以来,从现代传媒生产与文学艺术生产关系切入,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学术生长点,且取得了不匪的成果。事实证明,扫描传播学与文学间的互动关联,对于深刻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成与发展规律,整体感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谱系特征,具有重要的视阈转换意义与方法论价值。
撒哈拉以南非洲法语文学是非洲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在随后的80多年中得到了百花齐放式的持续发展。每一个时代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法语文学作品均很好地体现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社会现实或作家们的生存环境。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法语文学作家形成开始,它依次经历了“对独立的诉求”(20世纪60年代)、“过高期待后的失落”(1960~1970年)、...
2011年底至2012年下半年,河南文学发展亮点颇多。长篇小说方面名家新作迭出,戏剧文学获奖出现井喷,文学活动纷繁有序,反响良好,有效发挥了河南文学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支撑作用。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原作家群在“三贴近”和“走转改”活动中必将获取更多的创作素材,从而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原气派、中原风格和中原特色的精品力作。
本文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核心术语之一——“形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形式”之所以被重视、被提及的原因与背景。延安时期,文艺遭遇了“形式成为问题”的尴尬,西方化的艺术不能贴近普通百姓生活,更不能有效承担宣传抗战、发动大众的使命,使得文艺通俗化的问题成为重点。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下,文艺家们先是发起了“旧形式利用”的活动,继而推动了解放区关于“民族形式...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