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生态扶贫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反贫困的有机结合,是经济水平发展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利用自身生态优势加速贫困地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发展与实现地方人民脱贫的重要保障。
本文从生态保护修复扎牢生态根基总结归纳了6个具有创新价值、地方特色、群众认可度高、示范效应强的典型案例, 塞罕坝机械林场筑牢绿色屏障、山西右玉沙地造林防沙止漠、青海祁连黑土滩治理修复草原生态等,生动展示了林业和草原领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智慧和贡献。
通过实施生态扶贫相关项目,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补偿、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加大扶贫投入和支持力度,落实对贫困户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补贴,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
本文简述甘宁青生态移民实践概况。对我国由政府主导的生态移民实践的两阶段进行介绍,结合甘宁青地区具体的地域条件、生态环境状况、人口发展情况分析各地生态移民实践,体现了甘宁青生态移民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上的显著改善。经过生态移民,调研地基本实现了迁入区开发扶贫与迁出区生态环境修复保护的双重目标。
本文介绍了贵州生态脱贫制度创新试验,首先阐述了生态脱贫的基本内涵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其次介绍了贵州生态脱贫制度创新试验的现状,指出其在易地搬迁脱贫攻坚、生态建设脱贫攻坚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也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重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工业化模式,在短时期内使逾7亿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中国经济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减贫史。但是,由于工业革命后以工业化国家为代表建立的这种传统工业化模式不可持续,人类必须向生态文明新发展模式深刻转变。相应地,建立在传统工业化模式基础之上的扶贫模式,也必然要随之转变,而生态扶贫就成为未来扶贫的重要方向之一。生态扶贫的...
本章主要介绍贵州省的生态保护脱贫背景、初步成效、基本经验等,生态保护脱贫的主要途径包括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移民搬迁、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产业等。
本报告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新《森林法》的修订与实施,国有林区改革和林业扶贫与产业发展等成绩,对生态林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2018年中国生态林业发展指数进一步提高,2018年较2017年提高了2.38个点,增长率为4.6%。中国森林生态状况持续改善,森林蓄积量、面积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推动全国森林生态发展指数从2017年的7.30增长至2018年的7.78,增...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