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基于对效率和公平含义的界定和实现条件的分析,梳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相关论述,结合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之后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变化,对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展开讨论。
中国能否以及如何建设福利社会?本文认为,按照底线公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是一条最切实可行的道路。为论证这一观点,本文回顾了底线公平理论的形成过程,概述了底线公平制度结构、基本机制和原则,总结出底线公平福利模式的主要特点,认为据此可以实现社会保障的动态均衡,增强社会福利的自我维持能力,收到以较小成本获得较大福利、最大限度地防止福利依赖、大幅度地降低社会紧...
灾害救助的基本政策目标是满足灾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安全、社会交往、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由低到高的需要层次(Maslow,1970)。由此,从满足灾民需要的角度看,随着灾害救助水平的提高,灾害救助政策的焦点必然从关注灾民的生存和安全向社会交往和自我尊重转移,相应的,评估灾害救助政策的重点也必然从客观的生活条件转向灾民的主观感受。因此...
公平的发展,不仅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也有赖于落实公民应享有的各种权益,破除社会不平等,特别是机会不平等、 身份不平等、权利不平等。机会平等意味着无歧视性和非垄断性;机会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人人都有获得资本、生产要素的机会;都有平等进入市场进行自由竞争的机会;都有在求学、择业、就职等方面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等等。
从《达喀尔行动纲领》到《教育2030行动框架》,可持续发展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都是公平的、包容的、优质的全民教育,要让所有的人,不论种族、阶层、性别、地域或其他任何社会身份,都能享有教育机会。不过,现实状况是,在当今所有社会,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依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中国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国民受教育机会越来越多,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正在推向普及...
公平和发展,正如鱼和熊掌一样,人人希望兼而得之。其实,二者虽有相统一的一面,但又常常是相矛盾的。公平本身是有矛盾的。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之间,如果坚持了起点公平,但因为每个人、每个地区的条件不同,结果未必公平;如果坚持了过程公平,但因为起始条件不同,结果也未必公平;如果坚持结果公平,起点或过程就未必公平。可见,三者之间,可能顶多有两者可以保持一致性...
传统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公平问题的研究上重点不一样,传统经济学研究的公平主要是国家、区域和一国内部的不公平现象,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强调收入公平,属于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代际公平是指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福利和资源分配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也研究代内公平,主要指当代人之间的福利、资源分配和责任问题,更主要的是研究当代人之间在资源分配、环境保护方面的...
2005年是中国教育公共政策发生宏观转向的转折之年。近些年来,我国各级教育在数量、培养能力上大规模扩张,极大地增加了国民的受教育机会。但由于国家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这种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系统经营创收的“产业化”模式来支撑的,从而导致了高收费、乱收费、钱学交易、择校热等种种乱象,加大了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学校差距,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质量...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