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斌,现在新增1头牛补助4000元、2头补助6000元,每座暖棚补助4000元,这样以来家庭收入就增加了,你通过养牛完全有信心脱贫。”
8月17日,在三合乡张安村举办的村民知情大会上,乡党委书记吕鹏就特色产业扶贫政策向贫困户做了回答。
已建有4座养牛暖棚,逐步扩大养牛规模的张武斌,信心满怀地告诉记者,通过参加乡上组织的“三讲四送”精神扶贫活动,明白了很多与自己有关的惠民政策,找准了致富的路子,只要自己好好奋斗,明年脱贫保证没问题。
这只是静宁县开展精神扶贫冰山一角的一个掠影。
8月31日,平凉市精神扶贫工程现场推进会在静宁召开。
今年以来,静宁县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围绕政策宣传、舆论引导、价值引领、乡风文明、文化慧民、文艺润心、科普培训、人文关怀等行动,使精神扶贫这个陌生而又抽象的概念在广袤的古成纪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演绎聚焦成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群众主体意识、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提升群众发展能力等方面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为决战脱贫、决胜小康,推动建设富裕美丽文明活力平安静宁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打赢脱贫攻坚战,志智双扶是关键。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要‘两手抓’,要加大宣传教育和精神扶持力度,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在发展动力,确保按期实现脱贫目标。”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
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是精神扶贫的关键。
该县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扶贫政策知晓率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从根本上保证了精神扶贫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静宁县成立“百姓爱心故事”宣讲团,宣传、党校等部门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四个自信”“一号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宣讲1200余场次,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发出决战决胜的强烈信号,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向贫困发起冲锋。向干部群众讲清党和政府“真扶贫”“扶真贫”的魄力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引导干部群众运用扶贫政策指导工作。
同时,着力宣传该县“一户一策”新举措,宣传扶贫攻坚的敢死拼命精神和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进展成效、典型人物、先进经验。余湾、原安、细巷等乡镇逐村召开了精神扶贫动员大会,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与“等着扶、躺着要”“干部干、群众看”等现象和陈规陋习彻底决裂,在全县上下营造了党员干部群众齐抓共管精神扶贫的舆论氛围。
以阵地建设为抓手,八里、城川、三合、威戎等乡镇绘制以自力更生、奋勇拼搏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宣传墙300多处,原安、城关、界石铺、三合、雷大等乡镇设立精神扶贫标语1600多条,开发静宁县“智慧扶贫”微信小程序和数字电视终端2个网络精神扶贫宣传栏,创建了行政村全覆盖的“一大一微”(乡村大喇叭和微信群)平台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着力打造“指尖上的宣传”和“家门口的讲堂”,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印发《扶贫政策读本》《核心价值观宣传册》《决战脱贫决胜小康宣传手册》等宣传资料6.3万册,切实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引导群众自觉摒弃落后观念,合理引导贫困群众脱贫预期。
坚持“领出去学、请进来讲”,进一步开阔贫困群众的视野思维,“带领贫困户赴崆峒等地看脱贫成效、学致富门路,通过视觉冲击、耳濡目染,触动贫困群众思脱贫、想致富的神经,达到学典型、强动力的目的。”深度贫困乡镇原安镇党委书记赵小灵说。
威戎镇杨湾村群众李芙娥,在8月份参加由镇村帮扶队组织的去苹果种植大乡镇观摩后,不由自主地撰写了900余字的心得体会,“通过参观学习,我排除了在苹果种植上犹豫不决、舍不得投入的思想顾虑,以后我会放心大胆地把苹果种得更好。”李芙娥信心十足地说。
如何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使初显模糊的“精神扶贫”变成干部群众摸得着、看得见的精神食粮,是摆在静宁县各级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道大难题。
“坚持宣传思想与精神扶贫齐头并进,扶志扶智与立德启智相结合,进一步拓展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是精神扶贫的核心之所在。”这是静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吕锦鸿对精神扶贫工程的整体谋划。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该县各乡镇、单位按照《静宁县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在完成县上规定动作“三评三树(评文明村镇树乡风文明、评致富明星树脱贫典型、评最美人物树新风典型)”“三针对三评议一互动(针对群众困难诉求、评议解决实际问题,针对群众思想认识、评议转变落后观念,针对高价彩礼、评议商定红白事宜,提出群众互助帮助、携手共走脱贫道路)”等基础上,结合乡情创新开展自选动作,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开放灵活、竞相发展,懂技术、有技能、热心村级事务的新型农民群体正在逐步形成。
大山深处的深度贫困乡镇原安镇,依托“道德讲堂”成立宣讲分队14个,组织开展宣讲活动32场次。近日,在坷老村举办了“三讲(干部讲政策、典型讲事迹、法警讲法规)三谈(群众谈意见、带头人谈经验、贫困户谈问题)三促进(促进落实政策、促进内生动力、促进移风易俗)”活动暨群众恳谈大会,通过干部讲政策,让群众脱贫有信心,通过乡贤讲美德,让群众文明有榜样,通过法警讲法规,让群众干事有尺度,通过群众谈意见,让政府落实政策有依据,通过带头人谈经验,让群众发展生产有标杆,通过贫困户谈问题,让扶贫措施更合理。
三合乡地处静宁的西北部,立地条件差,群众思想有较大差距。该乡以“三讲(专家学者讲理论、帮扶干部讲政策、群众典型讲经验)四送(送文化文艺进村社民居、送法律法规进千家万户、送温暖关爱进特殊家庭、送技术培训进田间地头)”为主题开展精神扶贫活动,提振了群众发展信心。
界石铺镇充分发挥红色优势,积极探索推行“三访(干部走访问需、领导下访问计、问题回访问果)三讲(讲明心里话、讲出‘精气神’、讲透好政策)四带动(联带、帮带、培带、引带)”精神扶贫载体,进一步推进了精神扶贫工程进程。
阳春三月,在灵芝乡尹岔村文化广场,一面面通俗易懂的移风易俗宣传牌,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红色文艺轻骑兵”——快乐一座村庄送欢乐下基层树新风活动启动仪式,拉开了静宁县2018年精神扶贫工程的序幕。
该县立足文化惠民,文艺润心,送文化文艺进村社民居,创编产业脱贫主题秦剧《金果人家》《金果雪里红》,微电影《韩牛娃入党记》等文艺精品。加强完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硬件建设,使其成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的主战场。打造历史再现工程,建成了界石铺高堡村史馆、曹务民俗记忆博物馆、原安民寨民俗文化馆等,留住乡情,尘封记忆。广泛开展“三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450余场次,古城、曹务、深沟、红寺等乡镇还连续多年举办全乡秦腔、广场舞等大赛。
坚持以艺启智,县文联、文广等单位实施“快乐一座村庄”61场次,连续两年举办“一张照片”公益摄影活动,累计拍照1万多张。组织本土著名书画家为贫困群众及高寿老人赠送书画作品1460余幅。举办全县“脱贫攻坚微影视展播”活动,邀请甘肃省杂技团为威戎镇杨湾村群众慰问演出,既缓解了他们的精神压力,又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教育卫生全跟进,人文关怀润民心。紧盯贫困村鳏寡孤独和残疾重病家庭,结合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聘请兰大二院等医院专家大夫下乡开展健康卫生宣传、义务诊疗和助残服务3600人次,最大程度防止因学因病返贫,让特殊困难群众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关心。
结合爱心志愿活动,引导“一缕阳光”“手拉手”等公益爱心组织和德美、恒达、农商银行等爱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开展“金秋助学”帮扶,发放助学资金710余万元,激励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感恩社会的思想动力,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深度贫困乡镇四河镇党委书记席鹏举告诉记者:“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脱贫典型现身说法,讲致富经验、说脱贫事例,通过‘菜单式培训’,为贫困群众讲授果园管理、规模养殖等实用技术,不断增强群众‘造血’功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形成‘我要脱贫’的共识,激发‘我能脱贫’的信心,培养‘我会脱贫’的能力。”今年以来,该县累计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460余场次,受众3.4万人次。
“说到底,咱们今天的生活变好了,这还是归功共产党的政策好。生活好了,身上有钱了,讲话就文明了,思想就提高了。”
8月31日,在界石铺镇崔岔村的第三次百姓宣讲道德讲堂上,80岁的乡贤代表李金银结合自己大半生的亲身经历,讲崔岔的脱贫巨变,给山乡群众上了生动的一课,赢得了听众的热烈掌声,受到了前来参加全市精神扶贫现场会领导的高度赞誉。
今年,静宁县整合各方力量,启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陇原乡村文明行动,大力开展以文明村镇创建、“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讲堂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八个一”工程示范点建设,在全县选树乡风文明的典型,评选“和谐五星”户1984户。灵芝乡依托“和谐五星(致富星、守法星、和睦星、义务星、新风星)”创评,促进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提升,“一星带多星”的效应进一步凸显,全乡农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文明和谐的风尚正在形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该县连续举办了三届“最美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受奖人数50人次;司桥、原安、仁大、余湾、古城、李店等乡镇率先在全乡开展了“最美人物”评选表彰活动,细巷谭店、威戎杨湾等村在全村开展了此项活动。真正达到了评选一个、影响一群、教育一片的目的。先后涌现出了全国劳模、治平镇致富明星雷托胜,回乡创业明星、平凉“十佳农民”雷建华,最美村官韩立学、最美帮扶干部雷磊、最美孝老爱亲人物周麦芳等163名热心公益、勤劳致富、孝亲敬老、邻里互助的先进人物,在全社会形成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勤劳、我光荣”“我脱贫、我光荣”的舆论氛围。
同时,在静宁门户网站、电视台、“静宁发布”微信公众号、“乡镇之声”等平台开设《身边人讲身边事》等专题栏目,大张旗鼓地宣传展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创建”行动取得的实效,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崇德务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等良好风尚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
该县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县333个行政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建立红白事备案评议制度,由村“两委”班子、理事会成员、村民代表共同商议划定彩礼,酒席上限标准,旗帜鲜明地反对、制止“高价彩礼”,红白事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和借婚丧事索取财物等行为,防止因红白事奢侈返贫致贫。
“现在明确规定党员干部及子女彩礼不超过3万元,普通群众不得高于6万元,宴席、烟、酒、礼金也有了限高,这样一来大家反而都轻松了,也不再互相攀比了。”四河镇芦湾村党支部书记马文军如释重负地告诉记者。
7月18日,余湾乡王坪村召开精神扶贫推进会。
“虽然国家有政策扶持,但自己不能光是‘等靠要’,有村社干部和邻里群众的帮助支持,我要早一些脱贫,争取不托村上的后腿。”贫困户李守苗在大会上的主动表态赢得了全体村民的一致肯定。
“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宣传、教育、组织、监督的作用,组织召开群众知情大会和评议大会,保障群众知情权、决策权和表决权。”静宁县县长张兴荣对记者说。“通过‘村事村管’‘群众议事’,着力推动村级民主规范决策,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达到共同富裕。”张兴荣说。
该县针对部分贫困户提出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诉求,由村“两委”牵头,群众共同评议,通过一户一策“把脉问诊”,帮助贫困户理清思路、解决问题。针对部分群众不想脱贫、“干部干、群众看”“上急下不急、外急内不急”等不良思想,充分发挥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开展村民之间互相思想交流,教育引导贫困户真正明白“贫困并不光荣、致富还须自创”的道理。
界石铺镇按照工作计划必议、贫困户识别退出必议、低保评选调整必议、重大项目落地必议的“四必议”原则,坚持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群众说事日”活动。今年组织崔岔村党员干部群众评议项目建设、产业发展2次,商议决定了流转撂荒地种植油菜花、发展乡村旅游,建立扶贫车间、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劳务输转等村级事项4件,既保证了决策公开公正,又减少了工作阻力,理顺了民心。
贾河乡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家风家训馆,充分利用传统节假日和红白事日,聘请县党校老师、本土乡贤,“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优良家风家训和文明家庭培育宣传,倡导新风尚新风气,使耕读传家、勤俭节约、邻里守望、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成为新时代下文明家庭教育的主旋律。”该县副县长刘桂香说。
静宁县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发展电子商务、组建“扶贫车间”、成立产业合作社,充分发挥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农村“巧手人”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富帮穷、强扶弱、师带徒、户对户”的方式,在各贫困村组建脱贫互助组织,引导贫困群众参与改革、参加合作组织,达到强弱组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致富的目标。
内容时间:2018-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