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甘肃康县精准扶贫纪实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24  编辑:董纯静

康县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是进陕入川的重要通道。境内高山、沟壑、河谷纵横交错,“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康县的基本地理特征。全县辖14镇7乡、350个村、5.86万户、2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61万人)。康县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也是“5·12”地震重灾县。1991年被省上列为贫困县,2001年被国家列为全省5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现有特困片区3个、贫困村145个,2014年底,全县有贫困户12546户,贫困人口4.81万,贫困发生率为28.3%。。

  近年来,康县按照中央和甘肃省委省政府、陇南市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积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深度落实陇南市市委“433”发展战略,立足于康县生态优势、山水风光、乡土风情和民俗风韵,牢固树立“保护绿水青山就是建设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的指导原则和“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特色富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创新完善了“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生态美丽康县、打造整县生态旅游大景区”的工作思路,把生态扶贫作为综合性工程,把“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不砍树、不埋泉、不砸石、不毁草,不搞大拆大建,尊重自然,努力在做大富民产业、做精特色农业、做强乡村旅游、做优生态环境上下功夫,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转变了群众落后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带动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整体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今年前三季度,康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13.6668亿元,同比增长8.9%;固定资产投资51.6841亿元,同比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578亿元,同比增长10.1%;大口径收入2.1427亿元,同比增长9.53%,公共预算收入1.029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623亿元,同比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59元,同比增长13.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73元,同比增长21.3%。

  实名减贫,因户施策,确保贫困人口收入再上新台阶。2015年,康县减贫任务9700人,减贫率目标15%。在康县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双联干部深入各家各户,对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进行排摸,通过对比算账,分析收入增减趋势,确定了今年实名制减贫的9700贫困人口。县委、政府及时安排县直相关部门按大数据平台建设中的农户需求,因户因人施策,为每户确定了帮扶项目,目前各类项目正在实施当中。通过一系列精准扶贫项目的落实,在确保年内完成脱贫9700人的同时,力争完成脱贫人口11000人。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核桃、茶叶、天麻、木耳、板栗、养殖、加工等富民产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达到4800元以上,贫困人口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达到3000元以上。

  康县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夯实精准扶贫基础数据。年初以来,康县县委、政府为了落实“对象精准”的要求,超前谋划,康县上下,先走一步,在充分吸纳甘肃省委王三运书记提出的“五个精准”和“十大要件”的基础上,结合康县实际,制定下发了《康县精准扶贫明白纸》,康县委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县规模宏大的动员培训会。一时间,全县各级干部深入所有贫困户,摸底子、算收入、问需求、定措施,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带头逐乡督查,深入贫困户家中,督查检查《明白纸》填写情况,为康县精准扶贫夯实了基础数据,掌握了详实的资料。2015年4月份以来,在摸清康县贫困户底子的基础上,为了详细掌握未建档立卡农户的基本情况和全县小康建设情况,县上结合近年来全县新农村建设实际,又制定了《康县精准扶贫及小康建设入户手册》,在康县范围内掀起第二轮声势浩大的入户摸底工作,全县总动员,“四书五长”齐上阵,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利用一个月时间,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拉网式的摸底排查工作。县督考局、县委组织部、纪监委组成三个工作组巡回进行督查,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与此同时,县上制定了《康县精准扶贫及小康建设入户手册填写抽查方案》,工作结束后,由县督考局、农办、扶贫办抽人,组成南北中三个抽查组,科级干部带队,进村入户抽查,打分排名,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在摸底的基础上,乡镇所有干部加班加点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县扶贫办汇总后报县委、县政府,为后来制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20”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及大数据系统平台建设全面完成任务并发挥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推动全县建档立卡和大数据系统平台建设工作,2015年 7月2日,康县县上召开了由四大班子领导、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乡(镇)分管领导、扶贫专干、县直及省市驻康双联单位主要负责人、农办、发改、民政等18个涉及精准扶贫“1+17”政策的县直部门业务骨干和县扶贫办全体职工270多人参加的全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整改完善暨大数据系统平台建设工作会议。会上,主要领导亲自动员,亲自安排部署,康县纪委制定了《2014年度康县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纪律》。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县长文元旦就如何开展好建档立卡及大数据系统平台建设发表了《致乡(镇)领导、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一封信》。2015年8月10日,康县县委、政府召开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在认真学习领会省市会议尤其是“1+17”、“1+19”精准扶贫方案精神的基础上,对接省市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充分结合实际,制定完善了精准扶贫“1+20”系列文件。县委、政府与各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康县精准扶贫工作责任书》。通过包乡领导、联村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全体乡村干部两个多月的入户调查、核实数据、填写表册和昼夜录入,全县建档立卡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如期全面完成任务。全县共识别出贫困户12546户、贫困人口4.81万人,2014年减贫人口1.64万人,2015年预减贫9700人,通过建档立卡和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由县扶贫办牵头,各部门分头管理,及时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发挥作用。

  加大力度,精准扶持,“1+17”政策措施得到全面落实。交通建设上,实施贫困村道路建设项目40个166公里总投资8300万元;其中,涉及2015年确定的大扶贫重点村村组道路项目25项91公里,投资4550万元。安全人饮上,解决18个村2036户7900人的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投资481.9万元。贫困危旧房改造上,三批下达1800户,补助资金2875万元,已有860户竣工验收。动力电建设上,完成农网改造17个村65个自然村935户,批复线路92.73千米,变压器40台,总投资1455.82万元。卫生建设上,新建90个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每村投资10万元,共计投资900万元,切实解决了当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易地扶贫搬迁上,新建三个安置点,搬迁群众520户2202人,项目总投资6274万元,其中整合其他专项资金1080万元。民政救助上,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在今年两次提标的基础上,再次提高一、二类对象补助水平,将一类对象补助水平由2952元/人.年提高到3300元/人.年,二类对象补助水平由2304元/人.年提高到2808元/人.年,使农村一、二类对象首次实现政策性脱贫。医疗救助35976人次,支出达到396万余元,临时救助257户,支出162万元。富民产业上,核桃树高接换优筹资390万元,完成52万株,培训骨干技术员750人,农民技术员2100多人,组建了30个专业技术队。经济林综合管理筹资651万元,采购农药136吨、化肥612吨、水泵240台,综合管理99.96万亩。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31期,培训骨干技术员750人,农民技术员2.31万人次。在全县13乡镇42村今春一次性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2万亩。培育发展各类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61个,发展各类协会3个,龙头企业11个,发展林下经济大户2854户,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2.28亿元。村级文化场所支持上,投入资金326万元,建成“乡村舞台”76个,新建文化广场46个,文化墙1700平方米,组建村级民间自办文艺社团76个,修建实体舞台5个,文化大院3个,村史馆5个。乡村旅游支持上,实施了“十村百户千床”惠民富民工程,筹资347.5万元在12个乡镇、36个村、123户农户中开展实施“十村百户千床”工程创建工作,建成了91户、457个标间、792张床位,有效缓解了黄金周、小长假期间游客接待压力,当地农户通过开办农家客栈增加了收入,截至9月底康县乡村旅游接待人数67.76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0568.5万元;总投资5352.17万元的花桥乡村旅游示范点,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235万元,完成了规划设计、水景打造、河堤建设和乡村宾馆、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建设。教育扶贫上,共投入扶贫资金8万元,开展教育扶贫有关政策的宣讲活动20场次,向群众发放精准扶贫宣传资料2000份,使精准扶贫政策及扶贫工作人人知晓;举办贫困户各类种养业技能培训15次,经济林果增收管理培训10次,共培训种养技术人员和林果管理人员1000多人,鼓励他们掌握科学技术,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减免精准扶贫特困户子女就读费用120人,给贫困户子女送去书包、作业本等学习用品,价值9000多元;深入周家坝镇安坪、西沟、黑竹村,为精准扶贫户送去磷肥500袋。美丽乡村建设上,今年新建60个美丽乡村建设及精准扶贫重点村(37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3个扶贫整村推进村),在全县树立了抓精准扶贫就是抓新农村建设,抓新农村建设就是抓精准扶贫的新理念、新思路。建立精准扶贫干部激励约束机制上,将扶贫攻坚工作成效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了《关于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注重在扶贫攻坚主战场考察识别、选拔使用干部。对扶贫攻坚成效显著的村干部,在评先选优、报考录用、报酬兑现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对在扶贫攻坚中工作不力、作风不实的领导干部进行调整,对在扶贫攻坚上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效果不明显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问责,对一些弄虚作假、完不成阶段性扶贫任务的领导干部进行组织处理,有效加强了干部的考核管理,推动了扶贫攻坚任务的全面落实。

  康县秉持让乡村更加美丽、农村更快发展的理念,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以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农村先进文化为引领,建设生态旅游大景区、培育乡村旅游大产业,推动美丽乡村由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转化,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全县呈现出了环境美、产业美、风尚美、传承美的新景象,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建小康之路,初步形成了康县发展新模式。

  “康县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甘肃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扶贫难度相当艰巨,要在2020年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满怀信心地表示,康县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扶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把中央提出的“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落实到实处,让康县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如期迈入小康社会。



内容时间:2015-11-24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