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平凉市颉岭村:易地搬迁挪穷窝 新居养起“脱贫牛”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16  编辑:曹亮亮

       宋万良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能搬出山坳,住上干净漂亮的砖瓦房。

  45岁的宋万良,曾是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颉岭村贫困户。以前,他家住在沟边上土房子里,全家人靠几亩薄地和两三头牛维持生活,年收入不足万元,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宋万良给牛添加饲料

  “耕地靠牛,通信靠吼,交通靠走,养牛靠放,吃水靠挑,电视里雪花飘飘。”宋万良说,这是自己以前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峡门乡颉岭村地处平凉市崆峒区南部山区,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道路狭窄崎岖,基础设施落后,雨天一腿泥、晴天一身灰,“鞭杆、雨鞋、烂棉袄”被村民视为必不可少的“三件宝”。一道道梁峁沟壑,无情地隔断了村民们与外界的联系。

  贫困久了,就会成为习惯。曾经的宋万良以为,自己一辈子都走不出祖祖辈辈生活的那个山坳。

  宋万良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养牛经验

  直到2015年,精准扶贫的政策犹如一股春风吹便了崆峒大地。峡门乡削平三个山头作为集中安置区建设用地,对分散居住在13个沟壑梁峁的76户农户,一户不落进行了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并在安置区建设肉牛养殖小区3处,养牛暖棚60座,实施人畜分离。

  移民搬迁顺利完成后,颉岭村又集中财力建成了路、水、电、房、村部、卫生室、文化活动广场、金融服务网点等基础设施,解决了群众住房、饮水、用电、看病等难题,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宋万良说:“80多平米的砖瓦房,我自己掏了不到一万元就住进去了,其他的钱都是政府补贴的,这么好的事情以前想都不敢想。”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既是易地搬迁的目标,也是检验易地搬迁是否成功的标准。

  颉岭村的牛棚

  颉岭村素有养牛传统。搬进新居的宋万良,在政府精准扶贫贷款的帮助下,盖起了崭新的牛棚,养了5头基础母牛。

  凭着自己的勤快和对牛的精心呵护,几年下来,宋万良家牛棚里的牛越来越多,收入也越来越好,他也终于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记者采访获悉,截止2017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由2013年的72户268人,减少到5户1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16%。

  颉岭村的新民居

  对于迁出区的土地,颉岭村实行退耕还林还草,采取大户承包,成本核算,收益各半的方式,种植山毛桃、核桃、李子等苗木,初步形成了以传统的牛产业为主导,带动林果业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进一步拓宽了群众致富增收渠道。

  “天壤之别,做梦都想不到……”说起搬迁前后自己生活的变化,宋万良笑得合不拢嘴。

  沐浴着政策的春风,颉岭村的村民,走上了水泥路,吃上了自来水,看上了大彩电,用上了太阳能,开上了小轿车,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内容时间:2019-07-05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