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平凉市崆峒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启示录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01  编辑:刘梦迪

啃“硬骨头”要有“往前冲”的精神,更要有“敢探路”的勇气,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精准识别出贫困户后,崆峒区发现,当地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阴湿林缘区、北部干旱山塬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区三个片带。这些地方山高坡陡、环境恶劣,严酷的自然条件,让居住在这里的相当一部分群众无力摆脱贫困。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多少年来,“鞭杆、雨鞋、烂棉袄”,成了崆峒区峡门回族乡颉岭村村民的“三件宝”。一下雨,村里通往外界的土路,红胶泥黏住鞋,连门都出不了。难肠的生活让村子十年间外迁了近一半人。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按照老套路搞扶贫,点多面广,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就是天文数字。颉岭村号称“地无一尺平”。村里现在剩下的76户278人,星罗棋布在13个沟壑梁峁间。村主任马文成说,2013年,全乡要通自来水,可区水务局算了一笔账,要让颉岭村每户吃上水,全村至少得300多万元,结果水就没有来。

如果将这些人搬到他乡去,又难以找到更多适合农业耕作的土地,简单移民搬迁还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脱贫攻坚,不是“砸钱”就管用,更需动脑筋。崆峒区认识到,为加快扶贫攻坚“治穷窝”,易地扶贫搬迁是主要的方式。但这不仅要有“往前冲”的精神,更需要“敢探路”的勇气。

让贫困群众不搬出大山,照样可以“搬”走贫困。2015年,在颉岭村,崆峒区削平了5座山头,建起了3个集中安置点,将零散的农户搬到了一起。同时,区里整合交通、水利等部门资金,把道路、饮水等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社区服务设施一次规划到位。

这样一来,即集约利用了土地,节省了建设费用,又避免了资源分散,使公共服务设施效益最大化,而且顺应了群众不愿离开故土的意愿。在颉岭村,硬化路只需通到集中安置点,水、电这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随之走进深山。峡门回族乡党委书记朱建民算了笔账,如果不搬到集中安置点,水、电、路要通到每家每户,得花现在投资的2倍多。

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往往因为家底薄,想搬但没能力搬。崆峒区的办法是,农户自筹一块,政府补助一块。他们通过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统筹整村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等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仅在颉岭村便给农户平均补助4万多元,使村民一户不落地搬到了集中安置点。

截至目前,崆峒区已在南部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平山增地建成23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农户892户3549人,彻底改善了贫困群众居住条件,大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平坦的水泥路,甘甜的自来水,红瓦白墙的新屋子……看到易地搬迁带来的新生活,颉岭村多年在外的一些农户如今又纷纷要求回来。“他们说不要政府补助,自己盖房,可集中安置点没地皮了。”这令村主任马文成现在颇为“头疼”。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挖掉贫困的根子,最终要靠发展产业

挪了“穷窝”,更要拔“穷根”。为了提升贫困户的自我“造血能力”,崆峒区在每个安置点配置集中养殖小区、青贮池,持续壮大草畜等富民产业。

有了养殖暖棚,条件改善了,颉岭村以前最穷的马文忠现在养牛越来越起劲。他告诉记者,以前他养三四头牛,一天都忙得要死。一头牛一天得喝一担水,可水得从沟里担;牛吃的草,得从山上往回背,每天这两件事就要花多半天时间。如今,自来水直接通到牛槽边,草用三轮车拉了,铡草机每小时能铡出6吨草。现在,他一个人一天养16头牛很是“松活”。

基础设施大变样了,精准扶贫贷款、互助资金借款又把贷款的问题解决了,包括马文忠在内的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被大大激发了。才一年光景,马文忠养的牛,在自家的一间牛棚就装不下了,没法子,他又借了村主任的牛棚来养牛。比起以前散养着3头牛、一年也就挣个一千来元钱的生活费,马文忠现在一年至少收入5万元。

“刚开始规划时,村民都说牛棚建得太大了,现在,他们又嫌牛棚太少了,青贮池太小了,追着我们问,能否再建一些?最近我们正着手解决这一问题。”11月底,峡门回族乡党委书记朱建民告诉记者。

一花独放不是春。为了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崆峒区还利用当地优势特色资源、产业基础,因村因户、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多元增收产业。

在大山深处的崆峒区麻武乡月明村,村里不仅建起了养殖小区,还培育着苗圃树苗。村里还依靠着紧挨十万沟大阴山风景区这一优势,将原来的烂河滩变成了小桥流水的风景区。“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多的连车都差点停不下,村民产的土鸡蛋、土鸡、小杂粮还有土蜂蜜卖得火极了。”提起这事,村支书杨凤德乐得合不拢嘴。

聚指成拳力量大。崆峒区还以特色产业为支撑,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带着贫困户“抱团闯市场”。现在,全区合作社累计达到419个,六成以上的贫困户参加了合作社,有效提高了群众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同时,区里还引导105户民营企业与贫困村开展“一对一”帮扶,先后投入资金940多万元,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改善基础条件、优化人居环境、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构建起精准扶贫大格局。

眼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但崆峒区决策者明白,脱贫攻坚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全面小康的路上,他们依然责重山岳。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内容时间:2016-12-25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