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崆峒区发挥“六大作用” 强化党建引领 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纪律保障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4-06  编辑:刘梦迪

近年来,崆峒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任务、最大的民生,切实强化“一号工程”意识,牢固树立“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理念,始终把党的力量挺在最前沿,充分发挥“六大作用”,积极构建党建扶贫新模式,努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和纪律保障。

一、充分发挥区委“龙头”作用,当好脱贫攻坚“指挥部”。一是科学谋划部署。召开了全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2+20”工作方案,明确职责,靠实任务。建立健全了县级领导包抓、单位联系、企业帮扶、工作队驻村“四个一”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上至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下至村“两委”班子成员,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二是认真推动落实。将基层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紧密结合,落实“一月一通报、一季一检查、半年一督查、年度一总评”制度,及时组织人员督查检查,帮助解决存在问题,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顺利开展。三是严格考核评议。把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述职、评议、考核聚集在脱贫攻坚上,着力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培养干部、识别干部、考察干部、选拔干部。2016年提拨重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的乡镇班子成员26名、乡镇干部33名、村党组织第一书记18名。

二、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关键”作用,建强脱贫攻坚“战斗团”。一是明确工作职责。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强化了乡镇党委抓农村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党委副书记领导责任、其他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工作职责体系。二是配强工作力量。按照建设适应脱贫攻坚需要的乡镇领导班子要求,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中,调整党委书记、乡镇长15名,留任17名。在各乡镇设立了党建办,按副科级配备了党建办主任,同时每个乡镇配备了1-2名专职组织干事,专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三是下沉工作重心。对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坚持乡镇干部到村抓落实,下沉一级,由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主抓,全面实行领导包片、科室包村、干部联户制度,整合优势力量,推行“代办式服务” “上门式服务”,集中攻坚,一抓到底。

三、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堡垒”作用,打造脱贫攻坚“突击队”。一是创新组织设置。按照“党组织建在一线,党员聚在一线,群众富在一线”的要求,全力推行“一线支部”工作法,成立了安国镇安国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部、崆峒镇农家乐协会等一线党支部15个。对23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分析原因、建立台账、销号整改,确保了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坚强有力。二是规范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村务监督机制,制定责任清单、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定期公开党务村务财务,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制度,依法开展工作,提升了法治化水平。三是加强基础保障。制定了《崆峒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管理使用意见》,累计投资3750万元,新建、改(扩)建村部152个,全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部达标。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运行保障机制,把村级办公经费提高到2万元,把村干部报酬提高到1.2万元,解决了基层后顾之忧。

四、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带动”作用,培育脱贫攻坚“领头雁”。一是选好管好用好村党组织带头人。制定了《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崆峒区村干部管理暂行办法》,采取“内选”“外引”“下派”等途径,拓宽村党组织书记选拔渠道,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认真落实“双议双评”制度,推行村干部坐班办公,有效加强了村干部队伍规范化管理。二是加强大学生村官(村干部)教育管理。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选聘204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建立了联系帮带、培养使用、考评激励等制度,促进大学生村官(村干部)、选派到村任职干部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采取“聚上来听”“走出去看”“送下去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培训,近3年来共培训干部2800多人(次),有力提升了基层党员、大学生村官(村干部)、选派到村任职干部的工作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注重在80后、90后青年农民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近3年共发展农民党员668名。通过“在能人中培养党员、在党员中培养能人、在党员能人中培养村干部”的引导培养机制,农村能人党员已达到670多人。

五、充分发挥帮扶力量“助推”作用,用好脱贫攻坚“加速器”。一是制定了《崆峒区选派到村任职干部管理办法》、《崆峒区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办法》,选派105名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的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实行“一周一走访、一月一例会、一季一破难、一年一述职”制度,通过定期交流、现场评议等形式,检查第一书记履职情况。二是扶贫人才支持。在105个贫困村广泛开展“百名科技人员进乡村”“党员人才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农业科技人员深入村社农户、田间地头,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围绕牛果菜特色产业开发,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先后开展实用技术讲座52场(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4万人(次),增强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能力。三是城乡结对帮扶。深入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建立健全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双联系”机制,区直部门党组织与105个贫困村党组织“手拉手”结对,每名干部联系2-3户贫困群众“点对点”帮扶,实现了城乡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六、充分发挥纪委“监督”作用,扎牢脱贫攻坚“紧箍咒”。一是层层传导压力,全面夯实责任基础。把各级党委部门落实扶贫攻坚责任作为“3783”主体责任体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扶贫、发改、财政、农牧、水务、教育、卫计、人社、审计等部门对扶贫资金的监管使用、项目建设的监管责任,明确了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村民监督委员的监督责任,做到了责任清、任务明。二是细化措施办法,构建权责清晰的责任体系。制定出台了《崆峒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问责办法》,对区直相关部门、各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驻村工作的成员,村社干部工作职责和纪律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构建了问责严、效果实的责任体系。三是强化资金监管,确保扶贫资金放水到田。结合开展“两查两保”专项行动,严格执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细则,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先后组织扶贫、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专项审计和检查抽查21次,有效发挥了扶贫资金最大效益,真正做到了阳光扶贫、廉洁扶贫。

(来源:甘肃扶贫网)

内容时间:2017-03-30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