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坪里脱贫小记
本网记者 董超
到文县中庙镇坪里村,这个闻名已久的“茶乡”采访,要经过风景优美的麒麟寺库区,跨过风格独特的漩滩铁索大桥,并溯小团鱼河而上约莫十分钟车程,秀美的村子就展现在眼前。虽是冬季,但是山间密林尚未完全褪去绿色,成垄成垄的茶园呈现出一团团墨绿,村里两层小洋楼整齐排列。冬阳暖暖,村文化广场中,几位村民打着扑克,几个孩子在不停奔跑嬉戏,还有几位老人在健身器材上活动腰腿。
“以前去碧口赶场,人家一眼就能看出我们是‘坪里沟人’,因为我们满腿是泥巴。”淳朴的村里人纷纷笑嘻嘻地介绍着情况,“现在没有人这样说了,水泥路修到了自家门口, 出行相当的方便。”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坪里村有6个村民小组,138户516人,有贫困户84户308人,属于2016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村。一年来,“1+17”职能部门和镇、村一道,解决了3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硬化村内道路3.9公里,完成危旧房改造84户,实施农网改造升级,架通了移动网络。村里修建了村文化广场和卫生室,太阳能热水器和冲水式卫生间做到全覆盖。
“去年以来,村里的发展变化最大。群众得到的实惠最多。”村里68岁的老支书郭正清介绍说,历史上,我们就是专业种茶的村子。但近年来,受到品种老化、技术落后、销路不畅等因素影响,种茶收入并不好,村里的茶农纷纷“转行”搞了其他,这样就开始了恶性循环,茶产业很不景气。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村上确定了以发展茶叶为主,魔芋等产业共同发展的思路,从2015年初就开始对全村1100亩茶园进行品种改良、科学管护,同时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等工作。目前,全村取得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就有116人。
“除草、施肥、上水。”一年多来,该村贫困户郭俊富按照农时,一直在自家种植的9亩多茶园里忙碌。他还用精准扶贫贷款的五万元钱,逐步改良品种,进行科学管护,精耕细作。到了2016年,仅茶叶一项就收入了7000余元,这让他看到茶叶发展的新希望,也让村里的群众看到了种茶的新希望。
“2016年村上的每户贫困户,都种上了一亩龙井43号新茶苗,累计发展龙井43号茶叶400余亩,加上原先的老茶园,每户至少都在8亩以上。”村支书郭兴荣介绍说
为了解决茶叶产、销等问题,去年,该村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组建了团鱼茶叶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293人,对每位贫困户所产的茶叶包干加工销售,彻底解决了贫困茶农的后顾之忧。
“这种模式最大程度地组织了贫困群众抱团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激发了群众种茶的热情。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到2016年当年底茶农均可增收近2000元。”郭兴荣说。
“2016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为3682元,较之2014年的2056元有了大幅提升。2016年共脱贫84户297人,只有3户11人未达到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由59.6%降到了2.1%。”该镇党委书记赵海斌说。
内容时间:2017-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