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西山乡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大山和原生态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拦路石”。如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拦路石”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实现生态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巴马先试先行。
时间推进衔接紧密。7月10日,该县召开全县生态扶贫产业大会,河池市委常委、巴马县委书记王军在大会上指出,要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扶贫产业,从而有效解决大石山区产业发展的短板,确保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7月18日,《巴马瑶族自治县生态扶贫试点工作方案》出台,明确提出: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以东山乡和西山乡为试点,通过全面启动种植“六个一”(一根竹、一朵菌、一朵花、一粒豆、一片草、一株药)和养殖“六个一”(一头猪、一头牛、一只羊、一只兔、一只鼠、一只鸡)生态扶贫产业工程。
近日,西山乡加而村新西兰养兔基地,村主任韦尔东正与脱困户韦将宽、韦尚勇一起正将出栏肉兔抬上车。韦尔东告诉记者,今年来村里3个养殖场年出栏肉兔5500只,纯收入6.8万元,村里112户贫困群众通过入股或者采取“代养”“领养”方式增加收入。
韦尚勇从建场起一直在养殖场里当饲养员,月工资2500元。“这个养殖场是在挖出石山后依山建立起来的,也许是这里的生态好,兔子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韦尚勇说。
拉林竹狸养殖场也是实施生态扶贫产业的一个“影子”。“山上种植的200多亩竹子是村里4个养殖场1000多对竹狸的‘美食’”。河池市城市管理执法局派驻西山乡拉林村第一书记张宗剑说,养殖场内竹狸即将开卖,每对有300元收入,到时在养殖场里务工的养殖能人将获得60%分成,40%留给村集体经济,村里的贫困户可享受村集体经济中70%分红,为贫困群众高质量脱贫奠定坚实的基础。
“东山乡山高路远,生态优势明显,只有‘靠山吃山’,发展生态新型产业,才能破解产业发展短板。”江团村驻村工作队员牙绍雄说。江团村大型养牛场第一期200头母牛这两天进场,下一批200头将陆续进场,同时深圳大鹏新区帮扶江团村的23户每户给予1万元母牛也一起在牛场内养殖,村里的养鸡场、养猪场等特色产业慢慢活跃起来了,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每年还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不少于8万元的收入,初步探索出生态扶贫新路子。
巴马脱攻坚指挥部产业组总结数据显示:巴马获得“广西园林城市”荣誉称号,全县共有19个行政村获得市级生态村命名。全县油茶种植达到39.3万亩、核桃种植规模达到24.6万亩、完成种植竹子0.6万亩、食用菌300万棒、龙骨花2万亩、猫豆1万亩、橡草0.26万亩。建成香猪养殖基地18个、巴马“飞鸡”鸡舍159个。实现年肉兔出栏10万余只、肉羊年出栏6万只、竹鼠年出栏3.8万只、肉牛年出栏0.778万头,探索出一条生态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新路子。
产业扶贫,产销是关键。巴马农林投公司董事长覃宁介绍,目前全县1个孵化基地和26个示范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借助深圳帮扶河池,巴马在深圳设立“巴马之窗”,巴马特色农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深受“青睐”,2019年养殖小谷鸡年出栏 100万羽。“巴马之窗”经销商王女上透露:巴马山茶油、龙骨花、食用菌、猫豆等特色食品在深圳市场上供不应求。
据介绍,目前全县已带动10个乡镇7000多户农户参与“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小谷鸡、食用菌、肉猪等种养产业,2019年实现底实现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全覆盖,全县15461户贫困户,受益群众达 6.3万人。巴马县副县长赵岱雷说道:“目前巴马县生态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生态产业初具规模,生态扶贫效益初显,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人民群众幸福感高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陈自林 凌吉荣 韦雄英)
内容时间:2019-12-0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