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因素。多年来,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德保县创业就业环境冷清,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剩余劳动力富余,群众内生动力严重不足,阻碍了脱贫攻坚的步伐。
为优化改善创业就业环境,今年以来,德保县通过引导企业进驻乡村办厂招工,积极开办“扶贫车间”,为广大贫困群众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平台,实现“送车间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优惠政策倾斜吸引企业进驻
为了吸引企业进驻,鼓励各乡党委实施优惠政策向企业倾斜。一是提供企业在当地办厂开厂的场地。根据引进企业的工厂性质科学合理地进行选址规划,为了最大化的方便群众就业,理论上选择在周边群众比较折中的位置以及交通上方便群众出入的场所,解决了企业办厂开厂的选址难题。二是以村集体名义采购企业办厂所需的部分设备供企业无偿使用,减轻企业办厂开厂的投资压力,巩固了企业在当地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三是对于吸纳本地就业人员的企业进行相应的资金补助。根据相关文件精神,企业每吸纳1名贫困户人员给予1000元的资金补助。
德保县敬德镇暮洞村于今年6月引进德保县灵巧玩具加工厂进驻,与工厂创办人许兰巧共同创办了“扶贫就业车间”。许兰巧是本地能人,她通过自己在广东做布艺玩具15年的工作经验和积累的厂家资源,于2014年选择回乡创业,创办了德保县灵巧玩具加工厂,主要从事毛绒玩具、布艺玩具的生产与销售。目前,该车间共吸纳当地员工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人,困难党员2人。
提供创业就业机会惠及群众
引进企业到当地开厂办厂,给当地的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和岗位,帮助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有就业愿望但难以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老人、残障人员等在家门口参与体面劳动,实现“送车间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优化了贫困群众创业就业的环境,增加了群众就业机会,增加了群众收入渠道,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一是“扶贫车间”优先面向本地的贫困户、困难老党员招工,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因家庭原因或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困难,拓宽了他们的收入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当地的脱贫攻坚步伐。二是“扶贫车间”灵活的就业模式实现方便群众利益最大化。“扶贫车间”结合当地群众的生活、劳务作息习惯,采取集中加工和分散加工两种模式,工人可以选择在车间集中加工,也可以选择将设备搬至家中进行加工,真正做到家务、工作“两不误”。工资以计件报酬的方式发放,上班时间员工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三是就业资金补助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对于积极到企业就业的群众进行一定相应的补助,普通群众补助300元/人,贫困户群众补助500元/人。
暮洞村坡女屯妇女黄翠丹是暮洞村“扶贫车间”的贫困户员工之一。在她还未来车间工作之前,她不仅要照顾家里身患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和患有先天性精神异常的小儿子,还要自己打理4亩多的烟叶,丈夫因身体不适也未能帮她分担,就在她就在她为生计发愁的时候,听说了村里的玩具加工厂正在招工,而且以贫困户为重点招工对象,她毫不犹豫的报了名,并且顺利进入车间工作。现在,她不仅能照顾家人,也不但农活,还能在家门口打工领工资,对她而言,扶贫车间更像是她生命里的那根“稻草”,又给了她生活的希望。她表示,如果做工熟练之后,每月平均收入有1800元左右,每年就有2万多的收入。
厂房出租壮大村集体经济
企业进驻的厂房由村集体向企业出租的形式进行租赁,原则上租期为3年一期,租金由企业和村集体进行协商决定。所得的工厂租金归村集体经济所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增加了当地村集体经济收入。
暮洞村村主任李荣保表示,德保县灵巧玩具加工厂租用了村部大院的一间闲置办公室,租金10000元/年,租期3年,租金归村集体经济所有,打破了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只能依靠烟叶的格局,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扶贫车间”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企业、贫困群众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互惠共赢。该县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种养基地、产业园区、企业周边因地制宜建设“扶贫车间”,引导企业进驻乡村办厂招工,打通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新路径。让本地群众再家门口实现就业,让村集体通过厂房出租增加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真正实现企业、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收入“三丰收”!
内容时间:2018-1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