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隆林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创新推广“多元化共存”产业模式,“造血”“输血”相结合,“授鱼”“授渔”共融入,通过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脱贫。
“产业菜单”找准方向
为了让贫困群众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隆林县探索制订了以发展优质稻、猪、鸡、杉木、桑蚕、油茶、板栗为主的“5+2”特色产业明细“菜单”;同时,结合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等实际,鼓励贫困群众发展蕉类、茶叶、金银花、羊、牛、鱼、松树、核桃等其他特色产业,形成“多元化共存”产业模式。“见单点菜”让贫困户找准了脱贫方向,也使具有隆林特色的“三张叶子一株蕉”“两黑一黄一青一白”产业不断得到发展,2017年全县产业覆盖率达84%。
合作社里“鱼渔兼授”
隆林以“基地+合作社+企业+贫困户”模式创建扶贫产业园区,成立农民合作社,拓宽贫困户增收方式。2017年,全县新建市级示范区1个、县级示范园2个、乡级示范点3个、养殖集中区14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6家,以示范带动、技术指导贫困户发展产业。2018年,该县还将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五小庭院经济”,实现一户一业,力争实现产业全覆盖。
“扶贫车间”帮助就业
目前,隆林正积极创建推广本地“扶贫车间”,这不仅使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还可实现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新华村“扶贫车间”是通过盘活固定资产,利用闲置的新华村小学原有校舍设立的。该“扶贫车间”主要从事布艺玩具来料加工,现有机器40台,聘用工作人员40人,截至目前,已加工出厂产品2万件,产值达26万元。
与此同时,隆林把发展传统民族手工刺绣作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一项产业,支持发展民族手工艺作坊,鼓励贫困妇女将技艺变成商品,实现增收。目前,一批专门制作、销售民族服饰及工艺品的厂商在隆林渐渐兴起,其他家庭作坊约有200多家。2017年,隆林民族手工艺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实现销售收入2800多万元。
内容时间:2018-06-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