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好处多,千年梯田今盘活,种田种出新天地,瑶胞同唱小康歌。”近年来,龙胜确定“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总基调,以建设“中国生态旅游强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结合龙胜生态、文化、乡村等资源紧密联系的实际情况,大力推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通过树立“全县生态大景区,旅游扶贫一盘棋”理念,深入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抓基础,重投入,显特色,树品牌”,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发展路子。
据统计,2018年,龙胜共接待游客860.0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105.08亿元。截至2019年10月,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085.7万人次,同比上升25.20%;实现旅游总消费129.58亿元,同比上升49.83%。目前,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2.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依托旅游产业带动45.29%的贫困人口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打造了龙脊景区至温泉景区的百里乡村旅游示范区,以及金江、里才、张家等一大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2019年4月,自治区政府批复龙胜各族自治县脱贫摘帽。
1 青山变金山 “两栖农民”吃上旅游饭
“绿水青山,现在真的成了金山银山。”大寨村支书潘保玉感慨道。曾是贫困村的大寨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陆续回到村里吃起了“旅游饭”。“以前我们出去给别人打工,现在别人进来给我们打工。”潘保玉说。
如今走在大寨村,一幢幢吊脚楼古色古香,农家旅馆、私家车随处可见,村里还建起了多个观景平台、民族歌舞场等。通过发展旅游,大寨村的旅游分红从初始2.5万元,到2017年全村分红530万元,2018年全村分红670.6万元。当地村民如今成了“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
此外,龙胜还以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村寨为基础组成旅游联合社,挖掘特色资源,统一宣传促销、培训学习,打造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村一品”的旅游格局,各村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制度。该模式以泗水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为代表,涉及区域内6个特色民族村寨,已经成为龙胜最富特色的乡村旅游区。
2 旅游促扶贫 新模式走出新路子
“山水为韵、文化为魂、产业为基”,龙胜在旅游扶贫工作中不断探索,推出了以“企业主导”“景区辐射”“村寨联盟”等为主的旅游扶贫模式,实现了旅游扶贫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让贫困群众共享旅游产业发展红利,让他们由旅游发展的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企业主导”,景区群众有饭碗。以龙头企业对旅游景区进行整体包装、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群众集体入股或进行土地流转等方式进行合作,群众享受景区收益分红、地租收益和劳务收益。2018年,龙脊景区接待游客达到280万人次,景区内群众直接分红超过1000万元,同时,当地群众还能通过开发农家旅馆、农家饭店等特色服务项目增加收入。
“景区辐射”,景区外群众有收益。对于非核心景区的村寨,充分依托景区辐射和地处旅游线的优势,通过挖掘龙胜民族文化优势和地域优势,整体推进民族村寨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民族文化服务项目和体验产品。如泗水乡布尼梯田景区,企业把3个村民小组的1000多亩梯田全部租用,统一打造花海梯田,取得良好效益。
“村寨联盟”,抱团发展有渠道。把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村寨组成旅游联合体,如泗水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的排坊、细门、三门等区域内6个特色民族村寨,通过依托龙胜至温泉旅游线,深挖特色资源,统一宣传促销,产品差异互补,2018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形成“一村一品”的旅游格局。
3 全县一盘棋 大环线构建大旅游
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要求,龙胜对县内旅游资源进行了整体规划,按照“旅游一盘棋”的思路,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当前,龙胜正在建设一条长达300公里的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将10个乡镇和80%的行政村都串联起来,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主要景区景点串点成线、串线成片,推动龙胜旅游全面提升。
同时,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和续建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龙脊景区大循环路等16个重大项目,累计投入5亿元用于提升全县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推动农耕文化游、节庆活动游、休闲度假游、乡村体验游、生态森林游、健康养生游等旅游产品的发展,加大龙脊四宝、凤鸡翠鸭、两茶两果、菊花、红糯米等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符合游客多样化需求。
龙胜各族自治县委书记周卉表示,龙胜下一步将优化全县整体规划布局,统筹综合管理,突出特色挖掘,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体化营销推广,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为巩固脱贫成果、加快乡村振兴,建设“中国生态旅游强县”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时间:2019-11-2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