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凌云县在抓好伶站瑶族乡浩坤村三合屯以及沙里至下甲扶贫示范带点、线建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全县面上34个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全县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生态移民、党建引领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该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不断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完善贫困村的道路、饮水和特色产业发展区基础设施,大力改造农村危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百乐高速路正式开工建设,凌云至凤山至田林二级公路正在加快施工建设中;硬化和新建通屯道路46条156.3公里,不断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大力实施农田节水灌溉和人饮安全工程,改善农田灌溉面积近100亩,解决8000多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结合生态乡村建设,加快贫困村屯环境整治,完成村屯绿化191个,绿化面积27.68万平方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260户,覆盖110个自然村,贫困村屯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产业扶贫成效明显。该县把旅游、茶叶、桑蚕、油茶、生态碳酸钙等“五大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支撑,长短结合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有效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通过调结构、扩规模、建基地、树品牌,加快推进茶叶、桑蚕、油茶3个十万亩和中草药、种草养畜2个万亩扶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继续推行“政府挂牌、两委竞标”扶贫工作机制。2015年,全县产干茶5058吨,产值3.29亿元,茶农人均收入6519元;狠抓桑蚕标准化基地建设,完成新桑园种植1.02万亩,销售鲜茧4.1万担,产值7586.92万元,蚕农人均收入3776元;积极推进高产油茶林示范基地建设,完成新种油茶3000亩和油茶低产改造1.5万亩任务,油茶产值达1.3亿元;种植烤烟5635亩,产值达921.06万元,烟农户均纯收入2.2万元;林下养鸡出栏205.7万羽;完成种植葛根、三叶青、鸭胆子、鸡骨草、田七等中药材3931亩,基本实现产业扶贫到村。
教育扶贫扎实开展。建立“贫困青年岗位就业培训生活补助机制”,帮助1000名贫困青年到县职校进行免费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并获得技术证书。招收1067名本县籍初中、高中毕业“双后生”免费送到县职校就读,投入266.5万元支助各类贫困学生884人。全力提高有培训意愿贫困户的职业技能与创业本领,积极开展“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培训。共举办有机茶创建、种桑养蚕、中草药种植等技能培训20期800人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4万余人次,累计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次,劳务收入6.2亿元。
扶生态移民工程加快推进。自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以来,该县以“方便群众、有利发展”和“就集镇、就交通、就园区、就景区”的基本原则,编制出台《凌云县扶贫移民工程规划(2014~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扶贫移民工程的实施意见》,探索创新安置新模式,以自建房、政府团购房、经济适用房三种方式安置,合理布局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确保不同层次群众需求。截至目前,县城片区、下甲河州、沙里沙者、逻楼农贸市场等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项目建设稳步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效。
党建引领扶贫作用凸显。大力实施“瑶乡旗帜工程”,开展党支部“三为三在”、党员“三联三带”活动,为党组织和党员搭建起服务群众的新平台。以县城为中心,以环浩坤湖片区村级组织、改革式扶贫示范带、陇雅村至茶山金字塔为主线,着力打造“一心三线”党建示范带,党建工作亮点示范效应不断增强。组建片区联合党委,推进区域党员一体化管理,构建了组织联建、发展联议、产业联兴、环境联保、文化联谊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深入开展“支部追陇雅、支书学天来”活动,在窗口单位开展“天来服务之星”“天来示范岗”评比活动,培树了郁再俭、阳长标等20名“天来”式优秀党支书。(杨通站)
内容时间:2016-03-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