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口县闵孝镇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结合“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综合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模式,在突出抓好生态茶、冷水鱼、猕猴桃3个主导产业和中药材、蔬菜2个增收项目的同时,大力发展山地高效农业、特色水产、畜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全面提升贫困群众满意度与获得感,走出了一条具有闵孝特色、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绿色产业扶贫新路。
小茶叶托起“致富梦”
“发展茶叶这条路,确实走对头了,在大公司的帮助下,村民发展产业的底气也更足了,很多老百姓都自愿将土地流转出来改种茶叶。”谈到村里的产业发展,闵孝镇双屯村党支部书记姜启云高兴地说道。
然而在几年前,双屯村却是另一番景象,家家户户仅有的几亩土地都被传统农作物所占领,就是这样的小打小闹,导致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村民致富增收无门。
“以前家里种点东西,全得看天吃饭,现在茶叶基地建在家门口,又有大公司给我们做后盾,我放心大胆地把15亩土地入了股,平时在基地务工又有工资,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闵孝镇双屯村洋溪屯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三妹高兴地说道。
李三妹所说的茶叶基地,是位于双屯村洋溪屯组茶叶坳江口县世纪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按照生态有机茶园标准进行打造,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帮扶模式,分两期建设茶园3000亩,项目建成后可带动600余贫困户稳定增收,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双屯村生态环境很美,森林植被好,长年云雾缭绕,特别适合种植茶叶。”江口县闵孝镇世纪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仁都在介绍茶叶基地基本情况时说道。
现在的双屯村龙虾、茶叶、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办得风风火火,很多村民都尝到了甜头。
近年来,双屯村以“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基本目标,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让农村改革红利惠及更多的贫困群众。在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的同时,根据贫困群众实际情况和发展意愿,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猕猴桃、肉牛养殖、蔬菜、泥鳅等特色产业。目前,全村发展有茶叶1600亩、中药材1500亩、猕猴桃200亩、肉牛养殖85头、龙虾70亩、蜜蜂140桶,利益联结贫困群众179户661人。
冷水鱼游出“致富路”
年关将近,在平寨村绿源水产养殖场内一派繁忙的景象,养殖场负责人杨秀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前来购买鲟鱼苗和商品鲟鱼的客商络绎不绝。
江口县绿源水产养殖基地位于闵孝镇平寨村,占地面积120亩,年孵化鲟鱼种苗300万尾,生产商品鲟鱼、三文鱼400余吨,产值1500余万元。基地按照“四股促三变”和“五统一、一确保”扶贫模式,积极引导当地贫困群众以土地、资金、技术和人力折算成股金入股到合作社参与分红。目前,养殖基地已有20名贫困户入股土地70亩,8名贫困户通过“精扶贷”入股资金40万元,15名贫困户以工资入股,5名贫困户以技术入股,并吸纳当地26名贫困户、15名残疾人到养殖场务工就业。
“每天负责清洗鱼池、喂养鱼苗、分拣商品鱼,工作不累又能照顾家里,每月工资2000元,也正是有了这份工作,我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平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陈红霞高兴的说。
“水产养殖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又有龙头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我有信心带领全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闵孝镇平寨村支部书记杨昌华信心满满的说道。
与此同时,平寨村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定位优势特色产业,采取“村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农户)+”党建扶贫模式,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山地种植、林果经济、药材种植等生态绿色的扶贫主导产业。目前,全村发展有油茶2000余亩、茶叶560亩、中药材黄精200亩、冷水鱼60亩、蜜蜂100桶、鸵鸟80只,带动贫困户143户563人。
猕猴桃结出“致富果”
在闵家场村猕猴桃种植基地,10来个村民正在辛勤地劳作中,有的挖坑,有的栽苗,有的分苗,忙得热火朝天。
“今年我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闵孝镇集中连片区域,新建猕猴桃700余亩,并对现有的2000余亩猕猴桃进行了有效管护。”贵州村华秋实现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章建军高兴地说道。
贵州村华秋实现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江口县政府2014年招商引进的重点产业项目,企业推行“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组织+基地”模式,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引领、村级负责、群众参与、产业共建、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贫困群众通过“精扶贷”资金、土地、人力参与入股,年底保底分红,现种植有金桃、东红、翠香等10余个新优品种。目前,已在闵孝镇鱼良溪村、提红村建成高标准猕猴桃种植示范园2700余亩,覆盖群众278户965人。
“我们年纪大了又没有文化,出去打工肯定没人要,还是现在好了,基地就在家门口,出门就能挣钱。”说起在猕猴桃基地的工作,闵家场村不少村民津津乐道。
近年来,闵家场村把产业扶贫、乡村振兴、加快转型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探索实施“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党建扶贫模式,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自愿以土地经营权、劳力技术、“精扶贷”资金入股到村级专业合作社,推行抱团发展,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红。既稳住贫困群众短期快速收益,又立足长期持续增收,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村级集体经济也日益壮大。目前,全村新建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3个,发展肉牛养殖200余头,种植茶叶1100亩,中药材200亩,黄金蜜李488亩,猕猴桃500亩,食用菌香菇50万棒,产业联结贫困群众160户577人。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045元。
内容时间:201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