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非遗”和“扶贫”更好结合起来?近日,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网获悉,全国首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名单公布,贵州省雷山县上榜。此后,雷山将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学习传统工艺,有效促进就业。
据悉,为进一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以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为重点,兼顾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级贫困县,选取确定了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各地文化部门可组织高校、企业或研究机构,深入挖掘整理贫困地区传统工艺项目的材料、工艺、功能、样式、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分类研究,丰富现有产品题材、样式、功能,并其在条件成熟的贫困地区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帮助当地解决工艺难题。
在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培养方面,将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将贫困地区、家庭的非遗传承人群作为重点推荐研培学员,相关省(区、市)(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同)要对其重点研培,研培高校也可为其提供免费研修研习培训。贫困地区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应利用当地已有的非遗保护利用设施、传统工艺传习所、闲置场所或企业厂房贫困地区探索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要占总就业人数的30%以上。
据了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将以具有市场潜力、带动就业强的传统工艺项目为依托,以培训为重点抓手,以扶贫带头人作为组织、培训、运营等相关工作的牵头人,形成一个或几个相对集中的生产培训和交流展示的空间,帮助当地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学习掌握传统工艺或相关技能。
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将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对接相关高校或企业,委托其组成专家团队分批驻扎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所在贫困村,帮助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再设计和改造提升,解决工艺难题,并提升产品品质。并鼓励引进有品牌、渠道和用户的知名电商企业和相关企业,采取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多种形式,扩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传统工艺产品销售渠道。
内容时间:2018-07-1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