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西河镇石家寨村于2017年被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旅发委联合命名挂牌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该村位于西河镇西部,距西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14公里,属典型的高山地区,平均海拔950米,全村有少数民族人口612人。全村辖7个村民组,有贫困人口188户690人,(其中2014年脱贫16户75人、2015年脱贫35户130人,2016年脱贫98户396人,2017年脱贫15户44人,2018年脱贫24户51人。)全村耕地面积4200亩(田2050亩,土2150亩),人均耕地面积1.76亩。该村属于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日照量少,当地农民主要种植烤烟、水稻、玉米、辣椒。经济效益不高,群众生活十分困难。该村经济作物有核桃1000亩、茶叶种植2100亩,辣椒300亩左右,烤烟900亩,推动该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致贫因素分析,80%的贫困人口可通过扶贫帮困扶持,产业培育等手段,增加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使贫困人口加快脱贫步伐,与全镇实现同步小康。
一、党建提升干部履职能力、引领解放群众思想
(一)支部建设全面加强,履职能力不断提升。
1.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制度常态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坚持学做结合,以“三会一课”基本制度,融入日常,抓在经常。2019年召开支部会9次,党员集中学习8次,对外出党员通过建群方式网上学习6次,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敢担当,真抓实干有作为”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1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真正做到了红脸出汗。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村支部坚持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2019年吸纳预备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名。按照我村党员布局,设置党小组4个,把理想信念坚定、有担当、有作为的党员推选为党小组组长,同时,在全村每个小寨子选出两至三位乡贤寨老与镇里包保干部组成该寨子“寨管家”,进一步夯实了队伍建设。
3.加强干部履职能力,立足本职,明确责任,团队协作,重点解决群众诉求。全年共接待群众诉求9件,解决化解7件,政策疏导2件,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增强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干群关系。
(二)精神文明建设效果明显,群众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1.通过召开群众会、寨管家会及党小组会等,宣传党的好政策,传递党的好声音,群众自身素质、政治思想得到提升。
2.通过文明卫生户的评选活动,评选文明卫生户60户,并给文明卫生户发放流动红旗、洗衣服、拖布、扫帚等奖励。群众对环保意识提升的同时也提高了保护环境卫生的积极性,群众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二、多举措促兴当地产业,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一)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1.该村坚持“抓党建”促经济发展,以“稳定农业、发展旅游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群众增收。通过举办西河镇旅游推荐活动及第二届西河旅游文化节,带动群众旅游增收40万元。
2.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旅游、土地流转、特色产业发展、餐饮、水产养殖、项目施工,2019年村集体经济积累达9万元,带动群众就业增收16万元。
3.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抓民生,该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感不断提高。
一是安居整治行动:目前该村人居环境已完成整治户数为 236 户,其中贫困85户,投入资金 121.03 万元,一般户139户,投入资金109.9 万元,四有户 12 户,投入资金7.2万元;串寨路7086平方米,已经硬化 6708 平方米,投入资金 36.9 万元,进寨路 13484 平方米,已经硬化12859 平方米,投入资金102.8万元。
二是易地扶贫搬迁行动:2016年、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总共144户608人(其中贫困户84户362人、非贫困户60户246人)。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五年任务、一年启动、两年完成”的总要求开展工作,2016年已搬迁49户200人(其中集镇安置6户17人、县城安置43户183人),2017年已搬迁95户408人(其中集镇安置16户63人、县城安置79户345人)。2018年搬迁5户20人。
三是通畅行动:石家寨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历来薄弱,需新建、改建以及硬化3.5米以上宽公路18公里,投入资金360万元。目前已经硬化7.7公里。
四是饮水行动:近五年来,该村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3个,总投资50余万元,解决了1150余人的饮水问题。实施沟渠修缮1500米。
五是产业扶贫增收行动: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根和魂,为确保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全村大力发展扶贫产业,茶叶1800亩、油茶300亩,共计2100亩;发展烤烟900亩,涉及农户20户,其中贫困户5户,收购20万余斤,均价13.98元,可实现产值279.6万元;发展优质辣椒300亩,涉及农户102户,利益链接贫困户63户,可实现产值约4万元;发展蜜蜂养殖320桶,利益连接贫困户131户,直接带动贫困户就业60人,可实现产值48万元;发展高粱200亩,市场价3.2元每斤,惠及农户50人;发展折耳根产业150亩,实现经济价值60万元,带动贫困就业120余人。
(二)共建共治共享,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完善
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充分尊重农民、依靠农民、组织农民,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以村规民约为载体,以党小组组长、村民组长、寨管家为纽带,从实际出发,让村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共建共治共享,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对于村民关心的问题、反映的情况,线下通过召开党小组会、村民小组会、群众会,线上通过电话、微信等手段,充分体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无法解决的再由村里召开村委会或者党员大会商议。尽量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内容时间:201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