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好一副产业兴农脱贫牌——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纪实
作者:赵婵娟   发布时间:2016-03-24  编辑:wubo

  立春后,水城大地一片生机,泥土在脉动,树木发新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潮涌动,脱贫攻坚引擎咋造,电力十足。


  奋力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今冬尾巴


  隆冬时节,阿戛镇阿戛居委会徐家屋基猕猴桃种植基地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划线、立杆、填土,40余名群众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摘下了一排排齐刷刷的水泥杆。松绿村的邓江可以想象,三年以后,牵绕在白杆子的铁丝架上,到处爬满了圆鼓鼓的猕猴桃,累累果实下,是游人采摘的欢笑。

  争分夺秒,奋力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今冬的尾巴,玉马路沿线齐刷刷的水泥杆子就是最漂亮的行动。“临危受命,我们从2015年10月份起开始干,没有昼夜,20天完成玉马路沿线部分土地的猕猴桃种植。”回想起打着手电筒也要往地里挑杆子的场景,阿戛居委会主任吕良鸿显得有些激动。

  阿戛镇副镇长黎德朗告诉记者,全镇如期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虽是寒冬,村民的种植热情从未消减。种植猕猴桃13000亩,刺梨24222亩,核桃55652亩,蔬菜5992亩,特色经果24484亩,“我们超额完成任务,20多个返乡农民工都积极加入到产业结构调整的阵营中来,阿戛有信心依托产业发展脱贫致富。”


  脱贫有希望


  “京哥京嫂”变产业结构调整带头人

  群众信“访”不信法,是利益得不到保障,追根究底是看不到发展的希望。

  李桂海和媳妇唐文珍二人在阿戛镇新划村名头不小,人送外号“京哥京嫂”。有着7年上访历史的李桂海并非“冥顽不灵”,以他的话说:“被穷日子逼怕了,看不到希望就只有走上访的道。”

  眼看着进入了僵局的事情,在2015年出现了转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潮掀起,家家户户都争着兴产业。“老百姓都是讲理的,更相信看得见的实惠算得清的帐。”村支书陈海说。

  通过村支两委和群众代表出面协商,李桂海上访的症结总算解开了,“大家都是明白人,既然诉求得到解决,我们还死盯着有啥意思,还不赶紧把这几年浪费的找回来啊!”

  如今的李桂海,不上访了,却和土地较上了真。“从来没看到他这么有精神,全门心思放在了猕猴桃种植上,还要搞林下套种玫瑰花,三天两头往地里跑,有时候忙起来饭也顾不上。”妻子唐文珍话里抱怨,却藏不住嘴角绽开的笑容。

  陈海说,李桂海带着十几个村民成立了青山绿水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社员发展到了80多名,“他的基地有100多亩,以猕猴桃种植为主,林下套种玫瑰花等,一亩一年的收益在4000块左右;2014年12月他还去省农职院专门学习种养植技术,出年去还想搞200亩的青脆李,现在积极性高很呀!”


  发展特色产业 打自家的脱贫牌


  “三年任务,一年完成”不是急躁,而是精准扶贫的一幅产业“作战图”。

  水城县“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再一次把兴产业摆上富民强县的重要位置:“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把资源聚焦到‘5个100工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水城县围绕茶叶、猕猴桃、刺梨、核桃、红豆杉、蔬菜、中药材等“八大特色产业”,坚持“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原则,充分利用“三变”改革手段,引进企业参与产业发展,用股权纽带把分散的资源、资金和农民融合为一体,以群众为主体,广泛动员群众参与,让老百姓通过发展产业有效脱贫。

  猴场乡补那村村民白福炳种植了11亩红心猕猴桃,未到盛果期就卖了10万元。以前靠天吃饭穷农民,今朝发家致富“小老板”。

  作为水城县同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白福炳对合作社的发展信心满满:“以前担心种得多卖不出去就亏了,现在有交易市场,县里还建了猕猴桃冷链物流中心,现在不怕卖不出去,就怕种不出来。”

  玉舍镇俄脚村转山核桃寨的小核桃敲开了村民的致富门。村民付立辉把土地全部种上核桃,盛果期保守估计一年也是40000块。在转山,像付立辉这样种植一两百株核桃的大有人在,村民们不比吃、不必穿,就比哪家种的核桃多。

  2015年,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种植面积74.2583万亩,已完成种植88.02万亩,占计划139.9%,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上形成了“八大特色产业”、“七大农业园区”、“九大产业带”和“三百产业长廊”新格局。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

  壮大产业发展火车头


  水城县顺场乡以发展专业种养殖合作社为龙头,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积极探索全乡转型发展新路子,助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领百姓走出一条致富新路。

  村民杨秀燕是秀燕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她说大面积种植蔬菜,成立合作社就是想带动群众广泛参与,“现在,我们合作社有员工88人,共带动了周边512户群众由农民变成‘股东’。”

  据了解,杨秀燕的合作社以“三变”的模式,把农户的土地资源折合成资金参与入股,农民在合作社的务工收入即为参股股金,“以一个员工工资收入10000元为例,他将这部分钱入股后,年终可收入11000元,还比原来多1000元。”

  “他们的合作社越做越大,2015年就盈利了50多万,年底预计分红30来万,其他村的农户上门来入股的就有头十个。”顺场乡分管农业负责人说。

  在顺场乡,像秀燕合作社一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有七八家,合作社的龙头带动下,顺场乡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布局蔬菜、茶叶、刺梨、特色经果等特色产业种植,目前已累计完成各种产业调整种植7418亩,力争走出一条依托农业,打造特色经济的致富新路。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水城县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猕猴桃公司、茶叶公司等,发挥了很好的“龙头效应”。2015年,全县7个农业产业园区共入驻企业114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4家,规模以上企业69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22家,社员16437人。

  

内容时间:2016-03-24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