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以来,作为武陵山片区全国第一个启动的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铜仁市抢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先行先试区的历史机遇,结合自身的自然生态优势,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取得了良好成绩,中药材加工、市场、科技、品牌等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依托资源 抢抓机遇 中药材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铜仁市依托梵净山、佛顶山、锦江河流域、乌江河流域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结合各区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分别规划布局了“梵净山特色中药材规划区”、“佛顶山特色中药规划区”、“锦江河流域苗药种植区”、“乌江河流域特色药材区”。
通过中药材发展重点县的带动,初步形成了以松桃县为重点的玉屏—万山—碧江—松桃白术集中连片种植区域;以德江为重点的德江—沿河天麻集中连片种植区域;以石阡为重点的中药材种苗繁育和丹参集中连片种植区域;以印江为重点的江口—印江—思南党参集中连片种植区域。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走上了集中发展、区域聚集发展的新路子,中药材产业已成为铜仁优势产业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铜仁市紧紧围绕国发2号文件和实施武陵山扶贫攻坚深入推进的政策机遇,立足于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明确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富民支柱产业来培育和打造,初步形成了“育、种、产、加、销”的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了中药材产业跨越式升级发展。
“十二五”期间,铜仁市中药材产业实现了面积、产量、产值的“三增”。据全省中药材直报系统统计结果数据显示,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2249万公顷(63.3735万亩),比2011年增加4.85倍;产量达到18.1163万吨,比2011年增加2.14倍;总产值19.77亿元,比2011年增加3.03倍。目前,铜仁市已成为全省重要的中药材产业基地之一。
围绕资源优势,迎合市场需求。铜仁市重点发展了天麻、丹参、金银花、太子参、射干、苦参、银杏、菊花、石斛、吴茱萸、杜仲、青蒿、桔梗、百合、山药、头花蓼、芍药、前胡、元胡、川芎、白术、茯苓等20余种中药材,建成规范化良种繁育基地13个,并形成德江天麻产业基地、玉屏射干产业基地、石阡丹参产业基地等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基地10万余亩。
以中药材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企业、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示范带动全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共有中药材种植企业35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282个,建成省级中药材扶贫产业园区3个、市级中药材产业园区2个、县级中药材产业园区5个,示范带动全市10个区县89个乡镇260个行政村种植中药材,覆盖农户10.1万户29.31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5.1万人。实现中药材种植农户人均收入5377元,比2011年人均增收2035元。
目前全市有规模中药制药企业15家,中药材饮片加工厂5家,GMP认证制药生产企业3家,贵州信邦药业公司25万吨中药材饮片加工厂已建成投产。在碧江区建设的武陵山现代医药物流园成为贵州省首个医药物流园,是目前武陵山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覆盖面最广的中药材物流园。
筑巢引凤 创新模式 壮大产业发展
招商引资方面,自2012年以来,铜仁市通过财政投入、向上争取、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方式,共计投入19.2亿元用于中药材产业发展,其中投入10亿元规划建设了覆盖整个武陵山区中药材产地的武陵山现代医药物流园。
同时对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MP认证、取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并以本地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生产中成药的企业,在建厂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通过抢抓苏州对口帮扶铜仁重大机遇,引进江苏省中医院与贵州信邦药业公司来铜投资建设年产25万吨中药材饮片加工厂,实现了医疗机构与制药企业强强联合,有效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
经营方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专业合作社+基地”等创新经营模式。实行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立体发展、景园结合等方式,实施立体高效的“林药套种”、“果药套种”、“药药套种”等模式,实现1+1﹥2的良好效果。
采取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土地入股等方式,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链接机制,实现了农户“一地生三金”,保障了农民的收益和种植的积极性。
科研方面,在铜仁学院设立了“黔东民族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心”和“梵净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通过与高校合作,产学研结合,促进铜仁市中药材良种繁育、野生中药材的保护和产业开发利用,加强中药材种植良种繁育研究与中药新产品开发,增加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
同时深入开展科研项目,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编制了《土家族医药》、《苗族药物学》等医学著作。一方面在铜仁学院、铜仁职院开设医药工程专业、中药材专业,为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专业型人才;另一方面注重“乡土”人才培养,在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等方面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利用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在人才、技术、科研上的优势和基础设施配套,推动我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壮大。
攻坚克难 改进条件 加速打造成中医药生产集散基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但是,基础差,底子薄以及多年沉淀下来的诟病等原因,导致了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不明显,抵御水、旱等自然灾害能力差,严重影响中药材企业及药农的经济效益和种植积极性,一定程度制约了全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尽管通过引导大户和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流转土地发展基地,但目前全市中药材深加工企业及上规模的成品制药企业尚处发展阶段,实力不强,部分鲜产品不耐储藏的中药材品种种植风险进一步增大,中药材深加工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将立足于铜仁市生态资源优势,抢抓医药新需求、新技术激发新产业模式的重大机遇,按照特色发展、集聚发展、绿色发展的思路,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科技创新驱动、质量优先、产业化带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扩总量、优结构、促转型、增效益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平台,提升品质,重点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医药工业,标准化建设基地,坚持精准扶贫方式,依托中药制药龙头企业,突出重点和区域特色,持续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加强技术服务,强化质量控制,推进规范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壮大基地规模,强化科技支撑,创立中药材系列品牌,逐步形成中药材产业技术现代化、生产规范化、产业规模化、产品品牌化,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中药材现代化产业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构建生产、加工、贸易一体化产业体系,推动全市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铜仁经济发展又一增长极。力争将铜仁建成全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和民族药制药重要生产基地,将铜仁打造成“武陵药都、中药圣地”,成为全省、全国重大的中医药生产集散基地。
内容时间:201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