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阳光,斑驳地跳跃在枝干上,好像在为大山里“哞哞”的牛叫声伴舞。
“每天在养牛场上班,准备草料、喂牛、清理牛舍,虽辛苦了点,但靠着它们增收,也就干劲十足。”12月13日,在铜仁市沿河自治县夹石镇河坝村养牛场,建档立卡贫困户谭飞提起现在的工作,憨厚的脸上难掩喜悦。
过去,谭飞一家五口人的收入来源主要靠那仅有的几亩地种些玉米谷子。“一年到头,不但挣不了钱,还不够糊口。”尤其是喀斯特地貌春夏干旱缺水,村民们玉米谷子产量并不高。谭飞家有三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紧张。
脱贫攻坚以来,河坝村成立了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牛舍,引进西门塔尔肉牛和努比亚山羊。谭飞夫妇和几位贫困户一起在养牛场务工,一年下来,养牛场开出约20万元务工费。
河坝村6个村民小组,属一类深度贫困村,人口196户,73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339人,贫困发生率45.20%,截至2019年计划脱贫28户12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30%。该村依托山地优势,2018年东西部协作投入扶贫资金100万元,发展西门塔尔牛50头,努比亚山羊125只,覆盖贫困户37户159人户均分红1135元。
2019年养殖场扩建120平方,60头牛,覆盖2014年至2017年脱贫贫困户37户180人户均分红945元,截至2019年,村集体经济增至41400元。
经过近两年的市场观察,西门塔尔牛容易饲养且市场价格高,便开始筹备规模化养殖。
河坝村养牛场负责人黎江平说:“自从购回了这些肉牛,就没闲着。修牛舍、平整场地、配饲料、做防疫、跑市场,大家把精力都放在养牛这件事上了。县里还随时有产业革命农技服务小分队进行指导,合作社最近刚卖掉130头,分别销往周边省市及沿海城市。”
养牛需要大量粮食和草料,黎江平请了两个长期固定工人到山上割草,还从仁怀那边运来酒糟,搭配豆粕、麦麸、玉米等喂养正在埋头吃得美滋滋的壮牛。
肉牛每天要产生大量粪便,务工的村民将牛粪收集起来干湿分离,变废为宝,用来当田地里的肥料。“村里打算进一步扩大肉牛养殖规模,让肉牛给村里带来更多效益。”黎江平望着正在扩建的牛场说。
而夹石镇另一深度贫困村,即野毛水村,全村3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172户、62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282人,贫困发生率45.12%;2019拟定脱贫15户6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08%。 处于乌江沿岸禁养区,去年,通过“飞地经济”方式也发展起肉牛养殖业。
2018年,东西部协作张家港帮扶野毛水村实施养殖业产业,地点选在隔壁冷后村,投入资金50万元,养殖黄牛70头,利益联结野毛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157人,其中70%用于贫困户分红,30%纳入村集体经济,年底保底分红3.5万元,贫困户按户年均分红644.73元。目前预计出栏50头,收入50万。
“为了让贫困户受益多,下一步打算扩大肉牛场规模,引进沿河宏臣畜牧科技发展服务有限公司,采取科技养殖,提高收入,让贫困户多收益。”野毛水村驻村干部黄廷芳说。
近年来,夹石镇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适宜畜牧养殖业,正在实现了“生态美,百姓福”的小康梦!(施平)
内容时间:201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