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油茶错不了,一朝种下,收益能惠及几代人。”7月3日,说起种植油茶的好处,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甘龙村村民范永芬是赞不绝口。但在以前,范永芬可是不怎么待见油茶的。
范永芬家有好几亩祖辈种下的老油茶,可多年来,由于品种老、管护不力,效益越来越差,对于自家占着土地却没什么产出的老油茶,范永芬心里嫌弃得很。
玉屏的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有“中国油茶之乡”的美誉,老油茶林资源丰富,像范永芬一样的茶农不少,由于昔日不懂科学的管护和品种改造技术,老油茶效益不高,守着满坡的油茶树却受穷的油茶农不在少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玉屏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作为该县主导产业的油茶,更是成了其中的重头戏。依托“中国油茶之乡”这一品牌,该县不仅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油茶,还致力于全县丰富的老油茶林资源开发,助推乡村振兴。
为抓好油茶主导产业发展,该县成立了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与大连民族大学签订了油茶产业技术攻关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撑玉屏油茶产业科学发展。
有了技术作支撑,该县去年对全县的老油茶林进行了低产改造,范永芬家那几亩“不值钱的”的老油茶林可算是“摇身一变”,年底就给她带来了5000多元收益,把范永芬乐坏了,也对油茶种植改变了看法。
在甘龙村,油茶种植户就有74户319人,其中贫困户有35户143人,全村共种植油茶1730亩,大都是老油茶林或成年油茶,一经“改造”,都成了群众增收的稳定产业。
而放眼玉屏全县,20多万亩的油茶林遍布村村寨寨,其中新建油茶基地仅8.7万亩,已投产油茶林面积达15.4万亩,产值1.4亿元,涉及全县农业人口7.8万人,油茶农户均增收917元,其中带动贫困户3425户11268人。像甘龙村这样,靠种植油茶实现增收增效的村寨,是不胜枚举。今年,该县又新造油茶2810亩,将新增带动贫困户62户172人增收。
“看到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了吗?那都是我们罗家寨的老油茶林!”田坪镇罗家寨村年近八十的彭照光老人指着远处的山头,有些自豪地说道。
罗家寨村是玉屏保存得最完好的老油茶基地,全村744户2409人,共有油茶林5000余亩。油茶产业作为该村的支助产业之一,覆盖了全村群众。
当问及彭照光老人家有多少亩油茶林时,连老人自己也答不上来,因为旧时种油茶,靠的是脚丈量,各家各户只记得自家是哪一座山头。而去年,彭照光家仅是油茶收入就挣了数万元。
“村里家家户户都有油茶林,每年都能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特别是对老油茶林进行低产改造后,那效益增加的不是一点两点。”罗家寨村村主任姚元贵笑着说道。姚元贵家也有20来亩油茶林,去年他家的油茶籽留一半卖一半,收入1万多元。
油茶产业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的提升。田坪镇金竹村吴家组村民吴可加,看到家乡的山坡因耕种越来越少而荒芜心里很是着急,几番考量下来,他很是看好油茶种植这条生态致富路。2016年,吴可加放弃了每年10多万元收入的工作,毅然回家,动员乡亲趁着乡村振兴等政策利好,发展油茶种植产业。
为了打消乡亲们对于产业的顾虑,吴可加和村里的吴必勇、吴可珍、吴可六等8人带头入股了45万元,再加上产业扶贫专项资金的40万元,成立了祥达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去年,祥达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吸纳村民土地入股,种下了油茶700亩,今年,不仅油茶树防风固土的效果便已渐渐显现,油茶林的管护用工,也让村民们尝到了打工增收的甜头。而同时,在油茶产业见效后,以地入股的村民将与合作社按3:7的比例分红。
“油茶产业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带来的不仅是老百姓种植积极性的提高,产业的壮大,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铜仁市委常委、玉屏自治县委书记王俊铭说,找准了产业发展路径,便是找准了脱贫攻坚的发力点,力争在2020年,该县油茶面积达25万亩,产值2亿元,让油茶产业真正成为玉屏群众的致富产业。
内容时间:2018-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