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平泉市依托产业培养人才,依靠人才发展产业,形成了食用菌、设施蔬莱和林果三大特色产业,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平泉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冀辽蒙三省区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其真实写照。
自2014年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平泉市依托产业培养人才,依靠人才发展产业,形成了食用菌、设施蔬莱和林果三大特色产业,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2017年底,平泉市通过承德市脱贫验收;2018年3月,通过河北省贫困县退出验收,一举摘掉戴了20多年的贫困县帽子。
机制保障“兴”培育
■平泉市建立高规格领导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搭建了“1+3+10”教育培训平台,形成了农民教育十大体系。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平泉市将脱贫攻坚作为全市最大政治、最大民生、最大机遇,把责任扛在肩上,强化机制保障,高位推动,以“兴”培育助脱贫。
平泉市建立高规格领导机制,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财政、发改、人社、农牧、金融等18个单位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平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意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新型职业农民奖励扶持政策》等文件,对于在扶贫村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的新型职业农民,在现有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给予叠加政策扶持。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扩大生产经营时,给予产业政策上浮20%的特惠政策。
在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方面,平泉市整合各类支农资金1000万元优先安排给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市农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安排担保资金500万元,专门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生产和再创业资金,并明确贷款额度为担保基金的5倍。
在培育工作上,平泉市创新培育工作机制,整合多部门教育培训资源,搭建了“1+3+10”教育培训平台,形成了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统筹协调,以农广校为主体,以农、林、菌技术推广中心为骨干,以新型职业农民辐射带动为载体,以职业教育、阳光培训、科技 示范、“三下乡”等实践教学基地为补充的农民教育十大体系。同时,规范培育工作管理,按“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实训服务”培育模式,成立课题组编制全县培训规范;构建“一班一案,一班一档”教学管理体系;建立职业农民离校不断线跟踪服务制度等,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做到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全面提升培育能力。
搭建平台“强”技术
■产业要发展,更要“后劲十足”,这就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为此,平泉市积极争取各级支持,为全市产业发展打造平台,提供技术支撑。
平泉市被誉为“中国食用菌之乡”,这里可以见到鳞次栉比、整齐排列的食用菌大棚,大棚内蘑菇、香菇长势喜人。依托这一优势,平泉市将产业链成熟的食用菌作为扶贫的首选产业,并将产业扶贫延伸拓展到基础良好的设施菜、林果等产业。
产业要发展,更要“后劲十足”,这就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为此,平泉市积极争取各级支持,为全市产业发展打造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平泉市争取农业农村部资金6600万元,建立了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食用菌良繁中心,国家级科研团队落户平泉;与全国食用菌体系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金霞及其团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引进培育和转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专利技术20多个,解决了平泉食用菌种质资源短缺和后劲不足的问题;争取河北省科技厅支持,市财政投资8000万元,建立了河北省食用菌产业研究院,奠定了平泉在河北省食用菌行业中的领跑地位。
此外,平泉市还与天津农科院科润黄瓜研究所合作,建立平泉黄瓜研究院;引进日光温室专家李天来院士建立院士工作站,对平泉食用菌、设施黄瓜种植棚室进行改造升级,解决了栽培模式创新问题;建立李玉食用菌院士工作站,开发食用菌系列深加工产品,解决了食用菌产业链条延伸、提高附加值的问题;与上海农科院谭琦研究员及食用菌研究所团队合作,实施世界第一家香菇生产的菌炭电热肥联产项目,实现香菇生产的闭合循环,解决了香菇生产的循环发展及绿色环保问题;建立平泉市食用菌创新创业中心和孵化基地,将市内外的科研和创业人才180多人聚集到孵化器、加速器等平台。
培育人才“重”引领
■平泉市选择骨干做示范,实现带动脱贫;培育能人来引领,实现互助脱贫;让贫困户参与培育其中,由输血扶贫为造血脱贫。
平泉市采取“骨干示范、能人引领、贫困户参与整体提升”的培育思路,围绕脱贫攻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组建了36个培训班,培训人员3600人次,产业扶贫带头人1200人。有3000多名贫困劳力经过培训“入园进社”,发挥了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中央农广校作为对口帮扶单位,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帮扶工作,尤其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给予平泉市大力支持和全面指导,创造了‘龙头企业+新型职业农民+贫困户’的培育模式,实现了‘龙头企业做产业,职业农民做示范,贫困户搞加盟’的利益联结机制。”平泉市市委副书记苏永民说。
从具体措施看,平泉市首先选择骨干做示范,实现带动脱贫。选择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生产大户等三类人员共180名进行全产业链式特训,确保达到“先期开好花,后续结好果”效果。除市内培训外,还带领他们赴北京、秦皇岛、朝阳等地学习高科技示范园及休闲产业园建设,聘请电商专家讲授“互联网+农业”等。其次,培育能人来引领,实现互助脱贫。本着扶贫先扶智、扶志的理念,从“根”上解决贫困问题。实施多种载体活动“助”脱贫,如“一村一校、一园一校、一社一校”的“校村园社”灵活办学方式、“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等,共培育各类能人685人。最后,让贫困户参与培育其中,由输血扶贫为造血脱贫。对966名进入园区打工的贫困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型培育,使他们“带技术、零投入、零风险”地入园就业。园区还以自愿入股的方式,吸纳贫困农户入股进驻园区,通过入股分红和务工取酬实现双重收入。
内容时间:2019-02-14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