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记者在林甸采访看到,条条通村公路的修建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村民们一到下雨阴天的时候,有点小病就是硬挺着,原因就是土路太泥泞,到村里看个病儿得个把小时的功夫。门前这条农村路建好后,几分钟的工夫可以来就医,群众方便了。”林甸县合乡村卫生所医生毛晓峰告诉记者,毛晓峰所说的这条路就是2013年交工通车的合乡村至巨贤村农村路。
记者了解到,几年来,林甸县牢牢抓住国家交通扶贫的政策机遇,本着交通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交通发展思路,修改完善了林甸县交通扶贫发展规划,确定了打造“六纵三环”道路交通体系的发展目标(六纵,即以大齐高速为依托,通过逐步实施改造升级计划,进一步发挥大齐辅线、林肇公路、林依公路、明龙公路、林长公路、林四公路等六条主干线的交通辐射作用,打造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优质道路通行环境。三环,即打造全长28.2公里、有利于县城未来发展的绕县城一环路;打造全长100公里的连接各乡镇场的通乡二环路;打造全长203公里的连通偏远村屯的通村屯三环路),以此逐步形成六纵贯通全县内外,三环连接全县乡村的四通八达的大交通网络格局。目前全长59.8公里的环乡路已全部建成通车,不仅使全县83个行政村,村村相连,通车率达100%,而且彻底改变了该县各乡镇之间往来需绕行至县城的历史,实现沿线乡镇村屯之间的直接通车。
出行、就医、读书难,被许多地区称为农村“三大难”。在林甸,得益于农村公路的建设改造,制约农民生存、生活的“三大难”得到了有效缓解,农民生活质量因路而提升。
说起看病难的问题,毛晓峰感触颇深。“没修路时,遇上个下雨天,得了急病的老百姓真是眼睁睁地叫天天不应啊!”他依稀记得,当年临村一位妇女,经他诊断是急性阑尾炎,他让家属赶快往县医院送,可由于路是土路,坑坑洼洼,出租车不愿意来,只有开着农用四轮车送,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到医院时都化脓了。“现在十里八村的群众部分都有了私家车,头痛脑热一溜烟的功夫就到了村卫生所,大病去县里也超不过半小时。”毛晓峰说。
随着林甸外环线林肇路至长青村段扶贫路的建成通车,林甸县已经开通了县城至宏伟乡、国富村、团结村、合乡村四条农村公交线路,农村公交线路4条,途经7个村36个自然屯,覆盖里程92公里,受益人口超过两万人。
在林甸县城区公交站点,一台普通的公交车格外引人注目,引人之处就是这些乘客都是附近乡镇的村民。记者刚一上公交车,村民们就与记者拉开了话匣子。“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我孙子天天坐公交车到县城里上学,再也不用家人接送了。”家住老东风村的村民史有告诉记者。他的亲属今年13岁,正在读初二,三年前路没有修好,也没有公交车,就靠家人骑摩托车接送,不仅浪费时间还耽误家里的农活,通了公交后,全村在县城上学的孩子不用家人们操心了。
站在林甸镇合巨公路上,放眼望去,两侧玉米就像一个个害羞的姑娘,黄澄澄的,金灿灿的。林甸镇副镇长吴颜春介绍,合巨公路共27公里,途经6个村18个屯,所属村屯都是以种植玉米等为主的粮食主产区。这条扶贫路建成后,串起了沿线村屯的经济,不但粮食卖上了好价格,就连客商也看上了这块宝地。
林甸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焦铁伟告诉记者,近年来,林甸县克服贫困县财力弱、底子薄的困难,千方百计筹措配套资金,相继新建和维修改造了林长路、林依路、林肇路、林新路、明龙路等公路,各地农民也借势跳出传统的生产方式,依靠地热、湿地、草原、人文和民俗等资源优势,投身旅游等各类产业,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内容时间:2016-04-14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