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林甸县文化扶贫“三步走” 迎得云开幸福来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6-07  编辑:曹亮亮

       2月11日,节后上班第一天,贫困户许桂荣来到村支部取“红纸”。

  “村里的剪纸在年货大集上卖出去不少,大家伙挺高兴,都说要继续努力,把2019年永远村农民剪纸作品展办好,对外展示展示我们村的新面貌!”许桂荣说。

  “高书记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刘延山来讲课,为我们规划了长达半年的剪纸扶贫项目培训计划。”村民刘玉红说,“这下,小媳妇老大娘们都有事儿可做了,还能贴补家用!”

  刘玉红嘴里说的高书记叫高大龙,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派驻到永远村的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深知这点的高大龙,通过文化扶贫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头在村里建了全市第一个数字化村民学习中心,并宣传好家风树立村中新风尚。如今,永远村这个软弱涣散党支部已经摘帽,村民一起拧劲脱贫致富奔小康。

  推广文化技艺,协力壮大村集体经济

  “我们又赚钱了,是上一次的买家又买了十张!”高大龙在群里通知,刘作文2张20元,黄秀云3张30元,石连波2张20元……

  “真棒!”段桂芝率先点赞!

  林甸县花园镇永远村全村人口3689人,其中贫困户48户。由于村地理位置较为便利,离市区较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务工,村里岁数大的女人不少。

  此种情况,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里的女人们动起来!“推广剪纸和玉米叶编制等文化技能,不仅达到文化技艺传承,还让贫困户学到赚钱的手艺!”高大龙想。

  说干就干,村支部发红纸,邀请专家专门授课的同时,与林甸县文化馆的老师进行对接,包教包会。“这下农闲时有了活计,真好!”贫困户刘玉红一直坚持,如今技艺已经成熟,“高书记帮我们在市里联系了销路,他还说,等大家伙儿越做越好,就在我们农民家里设农家手工艺品展厅,以此打造我们村农家乐亮点,大伙儿听了劲头更足了!”

  不仅如此!永远村国家光伏扶贫发电项目预计每年给村集体增收12万元,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又多一增收渠道。“村里公路整修拓宽5.6公里,村集体自筹资金近1000万元建设的药材加工厂,让农民受益于药材深加工所带来的红利,利用扶贫资金扩建村内奶牛牧场,增加村集体收入……”高大龙说,村集体经济壮大是驻村工作队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今看到实惠,村民们越来越有精气神儿。”

  扶贫必须扶智,建基层数字文化中心

  “村里种植结构单一,除了村民对多样化种植和全程机械化作业认识不够,更重要的是农民老乡对技术知识掌握不够。”高大龙在驻村扶贫过程中发现,很多贫困村民虽身处贫瘠之地,但内心是质朴却丰富的。“他们渴望知识与文化。”

  扶贫必须扶智!于是,高大龙利用大庆市图书馆数字资源优势,在永远村打造基层数字文化中心,名就叫“永远村村民学习中心”!这在全市可是独一份儿。村民们在手机上就能看当天的报纸、科普杂志、学习英语等。

  建设基层数字文化中心这事儿是经过深入调查的。“村里95%以上的人用的都是智能手机,这种数字化学习顺应潮流。”高大龙说,为推广村里阅读普及率,驻村工作队精选出100本书籍做成阅读链接二维码,并将其打印出来送到各个贫困村。

  “扫一扫就能阅读图书!村里还有公共文化一体机,还能上那里看报纸、浏览信息、下电子书,长见识!”学习中心常客房景鑫说,“最近我正研究香瓜咋种,特意来找点相关书籍看!”

  宣传家风故事,厚植“感恩自强”好村风

  在永远村,杜景仁家的家风故事口口相传:杜家三代人,相继奉养着毫无血缘关系的抗美援朝老兵马德林57年。“村里都传遍了,说高书记撰写的杜景仁家的家风故事,现在上网就能看到!”村民田宝库说。

  永远村的贫困户与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年轻人走出去的多,放在老人身上的精力少,也影响村里产业发展。”高大龙说,为了转变村里的青年劳力不足问题,他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在村里积极寻找典型,宣传家风故事,设立孝心儿媳、五好家庭等荣誉称号。“以前,贫困户家有啥事都爱找村干部,老人总是一脸愁容;现在子女们主动担起责任,老人心里也高兴。”高大龙说。

  “村风越来越好,大家伙变得感恩自强。”田宝库说。

  如今在永远村,贫困户的生活有了保障:翻建了安全住房、通上安全清澈的自来水。48户贫困户全部参加托牛入场项目、托猪入社资产收益项目,月月有收入,脱贫有保障……村民们也拧着劲齐心奔小康:到八一农垦大学培训谷子、香瓜、奶牛饲养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同市、县专家学剪纸、编制等文化技能……


内容时间:2019-02-13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