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六村玉米黄,仓尖囤满人不忙,科技兴农富门开,种地百姓住楼房。”在黑龙江省龙江县白山镇的六村,65岁的村民张清财用自己写的一首小诗来形容村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
张清财回忆,早些年村子里几乎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自行车轮陷在泥里蹬不动,总是把车链子蹬断了。自从扶贫工作在村子里开展后,铺上了水泥路,骑车子再也不费力了。“没想到,老了老了,骑起自行车竟比年轻时还快!”说到这里,老爷子哈哈大笑起来。
龙江县2001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县。当时,全县共有贫困人口22.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0%。经过12年的扶持,截止到2013年,贫困人口还剩31798人,减贫率达85.6%。2014年该县又对6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当年减少贫困人口8300人。
扶贫一处大变样。在六村,记者看到,平坦的水泥路蜿蜒伸展,崭新的办公楼附近绿树环绕,两栋居民楼在乡土气息浓厚的村子里格外显眼。走进村子的活动中心,可以看到有老人们在这里打牌,下棋,练习书法,十分惬意。墙上还挂着村民们自己写的书法作品。“现在日子好了,心情舒畅了,有空就练练字,写写诗,以前哪有这心情。”张清财一边挥笔写下“雄心壮志追富梦,风雨兼程脚不停”一边说道。
六村党支部书记褚福昌介绍,2006年以前,村子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人均收入更是低得可怜。2006年六村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12年和2013年被列为全省“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村,两年投入省扶贫办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20万元。如今,村民百姓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在扶贫办的帮扶下,又投资28万元,修建了1600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广场,购置了健身器材;投资57万元,建设了249平方米的室内文体中心和公立村卫生所……
“扶贫工作,要干就干实事儿,我们不搞面子工程,也不搞政绩工程。”褚书记坚定地说道。
真扶贫、扶真贫。在龙江县七棵树镇的吉祥村,记者看到了同样的情形。吉祥村党支部书记程永军介绍,原来的吉祥村,底子薄,非常贫穷,欠着140万的外债。后来通过整合扶贫资金,推动了合作经济的发展,使扶贫资金扎扎实实的落实在了村民身上,不但还清了债,还使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要是没有扶贫资金,我们走不到今天啊!”程书记感慨道。
2012年以来,扶贫部门扶持吉祥村大型农业机械东风1004轮式拖拉机2台,整地机2台,玉米收获机2台,灭茬机1台,在此基础上,村里成立了吉祥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年秋收整地2000亩,创收近5万元。“可以说,扶贫资金就像一只鸡,现在正在下蛋。”程书记这样比喻。
借扶贫东风,行致富之路。目前,龙江县正坚持”整村推进、标本兼治”的原则,以上级扶贫项目为牵动,全力提高自身脱贫致富能力,实现了扶贫开发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内容时间:2015-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