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沧桑巨变。七十年壮丽诗篇,七十年精美画卷。七十年--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双鸭山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攻克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现如今,城市建设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双鸭山市委网信办联合双鸭山日报社、双鸭山广播电视台、各县(区)委网信办开展“壮丽七十年·微眼看家乡”网络媒体主题采访宣传报道活动,向全市人民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取得的丰硕成果,向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庄严承诺。饶河县作为国家一类革命老区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党员干部攻坚克难,撸起袖子拔穷根,决战贫困最后一公里。 2014年以来,饶河县委县政府全力提高政治站位,把脱贫攻坚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纽带,当做检验全体党员干部工作的练兵场、试金石;把脱贫攻坚与三农工作、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全县39名处级领导干部对9个乡镇和对应的贫困村进行全方位包保;97个县级部门,32个市级部门,5个省级部门的700多名帮扶工作人员,79名驻村第一书记,全部下沉到农村,对全县所有村屯的每一位贫困户进行全覆盖亲情帮扶。
因症施策,坚冰打破。饶河贫困人口中有74.6%是因病致贫,为彻底拔去这一病根,饶河全面实施健康“345”工程,牢牢扎紧健康保障大网。健康扶贫情系民生福祉,温暖万家灯火。
百年大计,兴教为先。为了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有书读,读好书,饶河县以免、补、贷的方式全面推行教育帮扶,实现了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掉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饶河财力有限,再困难也要把财力、人力向扶贫事业倾斜,让百姓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精准扶贫的进村到户,让像大佳河乡富河村这样曾经的贫困村实现了幸福转身。村民们吃上了安全放心水,居住环境焕然一新,通村公路四通八达,文化生活精彩纷呈,好日子触手可及。这是脱贫攻坚中饶河广大农村日新月异、气象万千的缩影。
决战贫困,精准发力,坚持点面结合,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确保持续增收不返贫,写好扶志与扶智大文章。对俄果蔬产业园区、民俗旅游摄影基地、村级光伏发电站等一批扶贫项目落地,金融扶贫杠杆助力,持续增收,长效脱贫的渠道无限延伸。以东北黑蜂、地栽木耳为代表的特色种养业、家庭养殖业在饶河县遍地花开。
大顶子山下的小南河村因地制宜发展了以乡村旅游为主的脱贫产业。历经奋斗,闭塞贫困村落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这是饶河县创新扶贫方式,以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典型代表。
“两不愁”“三保障”、“三通三有”满足了广大农民心中的迫切期盼,日益丰盈的钱袋子攒足了奔向美好生活的底气。产业兴旺,乡村文明,生活富裕,这是饶河努力奋斗脱贫奔小康的幸福创造。
苦干实干为本责,昼夜攻坚是常态,饶河县各级领导干部长期驻村扎寨,找“结症”,定“良方”,无数个不眠之夜,一路雨雪风霜,把心根植在山村,把深情留给父老乡亲。战果的背后饱含着心血和汗水,更有着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
2018年8月,饶河县正式退出国家级贫困县行列,“脱贫摘帽”成为工作新起点,扶贫攻坚迈入新征程。小康路上帮扶政策一丝不能变,帮扶力度一毫不能减,扶贫措施一个不能少,扶贫干部一个不能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使干群关系更加密切,让党员干部的作风更加优良,群众生活更加幸福,这是中国扶贫路上的饶河实践,这场战役凝聚的扶贫精神正推动着饶河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历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内容时间:2019-09-2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