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艾草、虾稻共作、整理茶园、侍弄香菇、就业培训……盛夏时节,走马桐柏,尽管酷暑难当,但淮源大地上“两业”发展如火如荼,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一时脱贫容易,持续增收困难。如何让贫困群众在脱贫之后,真正走上富裕的金光大道,成为建设小康的生力军?这是桐柏县委、县政府一直持续在做的一篇大文章。深入探索“两业”脱贫新模式,强化扶贫保障措施,以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下大气力发展茶叶、艾叶、食用菌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增强贫困群众“造血”能力,拓宽其增收致富渠道,激活了脱贫攻坚“一江春水”。
培育特色种植基地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近年来,桐柏利用资源和环境优势,着力打造特色种植业基地。目前,全县已建成特色种植产业基地18个,择优重点打造10个以上,其中花卉苗木基地4个、食用菌基地2个、蔬菜基地6个、中药材基地2个、林果基地2个,带动6000余人通过特色产业实现扶贫增收。该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全县分3批重点建设30个精准扶贫种植业基地,优先安排使用小额信贷、到户增收等项目资金。此外,还积极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支持产业发展,支持企业或者个人以资金、土地、技术、劳力等形式入股参加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收益按股份分红。支持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成立茶、艾、菌等特色产业县级合作联合社或协会,为经营实体和产业发展搭建平台。鼓励新型主体注册商标培育自主品牌,实施品牌带动。全县已有30余家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了有机产品认证,茶叶、蔬菜、水果、花生、香菇等10大类58种产品获得了47个有机产品认证(转换)证书,认证基地面积达4万余亩,实现了发展、扶贫“双赢”目标。
新兴产业生机勃发 传统产业长成支柱
艾草作为一个产业异军突起,是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的新鲜事儿。“我种了4亩地艾草,每亩能收入2000多元。在就业基地包装艾柱,每月也能挣两三千元,俺已经很满足了。”殷哲华告诉记者。眼下,在桐柏县,像殷哲华一样,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新兴特色产业就业基地找到了致富门路。2017年,全县新发展艾草36000余亩,6900余户从事艾草产业,其中贫困户种植艾草13000余亩,惠及3600余户。
茶产业是桐柏县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产业基础好,种植技术成熟,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均有保障。近年来,桐柏县委、县政府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茶叶局,整合涉农资金2300余万元用于扶持茶产业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千亩以上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处,百亩以上茶产业扶贫基地8处,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9.2万亩。去年全县新建成良种茶园1.1万亩。1200余户贫困户依托到户增收资金种植茶叶4000亩,带动了全县14个乡镇、874户贫困户参与茶产业发展。食用菌是桐柏的传统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2017年以来,该县以朱庄、回龙、程湾、平氏、安棚等乡镇为中心,打造以香菇种植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基地8个,种植规模达到2000万袋,年产值2亿元以上,全县从事香菇经营的农户达到300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1100户。
“志智双扶”激发活力 彻底甩掉贫穷帽子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今年以来,桐柏县加大力度推进就业扶贫,整合全县的培训、公益岗位等各类资源,着力构建“两平台一对接促就业”的工作推进体制机制。建好劳动力供应及需求“两个平台”,密集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定人跟踪开展精准就业帮扶,抓好劳务输出。抓好“订单式”实用技能培训。根据乡、村、贫困户的实际需求,由乡镇、产业集聚区列出培训清单,县直培训单位上门搞好培训,变县直部门主导为乡镇、产业集聚区主导,增强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该县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这一部分贫困群众的自我脱贫、稳定脱贫。组织“百企帮百村”实施帮扶。至目前,该县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开展服务2600人次,对6425名贫困劳动力分类落实就业政策。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50期,培训人员2680人,1610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开发乡村卫生保洁、道路养护等就业岗位2072个,全部安置贫困劳动力。借助就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安
排4735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该县结合实际,不断拓展“志智双扶”内容,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把帮扶措施与参与劳动结合起来,号召社会力量捐款捐物,建立“公益超市”、“爱心超市”等,贫困群众以劳动换取积分,凭积分卡免费领取生活用品,激发贫困群众从“要我劳动”到“我要劳动”的内生动力。该县还积极开展科技培训,编印茶叶、林果、花生、蔬菜、中药材等技术手册,免费发放给群众。结合“雨露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对扶贫对象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产业发展实践技能,改“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扶贫扶到根子上,扶贫做到“扶稳、扶远”。
内容时间:2018-06-3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