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泸溪县委组织部、泸溪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共同组织举办的2019年度科技活动周活动落下帷幕。泸溪县科技活动周期间,来自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种养殖领域的专家教授,纷纷下沉到泸溪县贫困村特色产业基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家讲座与培训、技术咨询、田间问诊、农业知识普及与技术推广等活动,为泸溪县科技活动周注入了内生动力和活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5月24日上午,秋延后辣椒种植技术培训会在武溪镇红土溪村村部楼举行,该村5个自然寨辣椒种植户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培训,可以容纳100余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定植后要及时浇1—2次小水,以利缓苗。生长前期气温较高,水分蒸发量大,宜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忌热浇、漫灌和积水,也不能忽干忽湿,最好使用滴灌,易掌握温度,做到后期偏干,如果棚内湿度大,应及时通风排湿,防止病虫害发生,有利于辣椒发育。”“秋延后辣椒栽培应以基肥为主,要看苗追肥,追肥以复合肥为宜,忌偏施氮肥。”培训会上,泸溪县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团长、泸溪县科技副县长、省派科技特派员周书栋采用PPT授课的形式,生动、直观地向椒农讲解了秋延后辣椒的品种选择、播种育苗、定植、定植后田间管理等5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要点。培训会现场,椒农与专家互动交流频繁,椒农就秋延后辣椒在苗期及生长期病虫害防治、辣椒苗移栽、追肥等方面问题向专家请教,专家一一予以解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在潭溪镇且己村村部楼举办的“墨地龙”冬瓜“一条龙”搭架栽培技术培训会上,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知名冬瓜专家周火强向冬瓜种植户讲解了“墨地龙”冬瓜的特征特性及种子处理、苗床准备、播种育苗、翻耕整土、移栽定植、田间管理、采摘等方面栽培技术,就“墨地龙”冬瓜的苗期管理、立桩搭架、瓜蔓整理、定瓜护瓜、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重点讲授。周火强教授对笔者说,“墨地龙”冬瓜是湖南省蔬菜所历经12年选育的新品种,目前已在国内大面积推广种植。同时,推广冬瓜“一条龙”搭架栽培技术,亩植可达到750—800株,并且冬瓜着色均匀、大小一致,瓜形好,商品性佳,相对“人字架”搭架栽培,亩可增产2000斤左右,当地农民可以把种植“墨地龙”冬瓜当作一种实现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的捷径。
湖南省农科院徐瑞博士是省派“三区”科技人才,这次在其老公小黄的陪同下,从省城长沙专程驱车来到泸溪,深入到洗溪镇杜家寨村升旺中药材种植开发专业合作社、三角潭村金土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八什坪村茂顺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欧溪村后山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杜家寨村村部楼、三角潭村村部楼分别举办了迷迭香栽培技术规程和多花黄精栽培技术规程专题培训会,系统地讲解了迷迭香和多花黄精栽培选地条件、整地、种苗培育、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贮存等关键技术要点。随后,徐瑞博士来到国家林下经济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洗溪镇三角潭村金土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实地察看迷迭香、黄精、黄柏、青蒿等中药材生长情况,向该合作社负责人张祖金询问中药材培管方面技术需求,了解市场销售情况。
湖南大学陈斌教授、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佰忠、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明求等一行三人,在县委组织部、泸溪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相关人员陪同下,深入到兴隆场镇德堡村保龙养殖专业合作社黄牛养殖基地、浦市镇马王溪村生猪养殖场、浦市镇高桥村楠浩特种养殖公司牛蛙养殖基地,举办了湘西黄牛养殖技术、非洲猪瘟防控措施、牛蛙养殖技术等现场培训会,现场解答养殖大户提出的各类疑难技术问题50余项。在马王溪村生猪养殖场,陈斌教授向养猪大户老周介绍了非洲猪瘟的典型症状,在非洲猪瘟防控方面给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在高桥村牛蛙养殖基地培训会现场,刘明求研究员针对牛蛙养殖农户提出的问题,结合现场观察和综合分析,就牛蛙蝌蚪幼苗放养密度、饵料投喂、水质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进行耐心细致地讲解。
5月26日,是泸溪县科技活动周的最后一天。一大早,潭溪镇小能溪村杜仲种植户陆陆续续来到村部楼,参加泸溪县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成员、省派科技特派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王义强教授举办的杜仲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专题培训会。培训会现场,仅能容纳50人左右的会议室,却见缝插针地加进了20多个塑料板凳,会议室前门、后门及走廊上,也都站满了求知若渴的农户。培训会上,专家认真地讲,农户们认真地听,一堂培训会讲了将近三个小时。
本年度科技活动周活动,泸溪县立足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突出科技扶贫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整合人才技术资源,根据贫困村产业发展实际和技术需求,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辐射带动能力强、产业科技基础条件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相对集中的贫困村集中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活动。科技活动周期间,共举办种养殖技术专题培训会8期,培训农户4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册,培训范畴覆盖5个乡镇11个贫困村。
今年来,泸溪县进一步整合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等资源,按专业领域组建13个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小组,派驻到全县11个乡镇93个贫困村,实现每个贫困村有1名科技专家联系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和技术指导服务,科技专家服务贫困村覆盖率达到100%。同时,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帮助每个贫困村培育形成1个以上特色产业,目前,全县已发展以峒河、沅江“两水两线一环”为主体的无公害绿色椪柑基地22万亩,以兴隆场和小章等乡镇为中心的无公害玻璃椒示范基地6万亩,以解放岩为重点的有机生姜生产基地0.8万亩,以环县公路沿线乡镇为辐射的优质“双低”油菜示范基地12万亩,以合水等乡镇为核心的优质有机油茶基地18.48万亩。全县涌现了80多个特色产业村,特色经作产业生产乡镇达到10个,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内容时间:2019-06-1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