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巴东以产业扶贫推进精准脱贫 激活一池春水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14  编辑:董纯静

如何在脱贫攻坚工作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有所作为?巴东县的做法是,变“输血”为“造血”,做足产业扶贫大文章,以产业扶贫助推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从而激活了精准脱贫的一池春水。


  产业攻坚 市场主体变身主力军


  “去年,我在合作社里打工挣到近两万元的工资。在家门口打工,既挣了钱,又顾了家。”年终岁末,巴东县信陵镇土店子村十组贫困户谭明春高兴地盘点着全年的收入。


  谭明春是该村将军山农牧专业合作社社员。据合作社负责人谭显猛介绍,合作社共吸纳42户贫困户社员,其中有6户从事肉羊养殖,28户从事葛根、甜玉米、玄参种植,8户在合作社基地务工拿报酬。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抱团取暖”,有了稳定的收入。


  贫困村民脱贫,农村经济发展,市场主体是“引擎”。


  为激活市场主体、发挥能人效应,全县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智”并重,围绕“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工作思路,通过“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政策引领、资金捆绑”等措施,精准发力,聚集了强大的市场主体能量。


  至目前,全县登记注册家庭农场达174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324家,带动贫困户12369户。“引擎”发力,产业攻坚,“市场主体”已成为脱贫攻坚战役的主力军。


  “打包”规划 五大片区覆盖主战场


  种药材、育茶苗、冬管果园……巴东最偏远的金果坪乡,在隆冬季节冬闲人不闲,五龙溪村的村民们正在收获药材当归,乡村处处涌动着人勤春早的产业热潮。


  去年以来,金果坪乡调整产业结构,按照种植规模化、品种优良化、产品优质化的“三化”标准,全力打造3个万亩产业带,助力精准扶贫。目前,该乡依托47个专业合作社和两家龙头企业,在高山发展地道中药材1万亩,在二高山发展富硒优质茶园1万亩,在低山沿江发展以白柚、柑橘为主的小水果1万亩。


  精准脱贫攻坚,唯有产业支撑。


  巴东是武陵山片区实施精准扶贫的主战场,贫困人口高达17万余人。仅靠乡镇“单打独斗”发展产业,形不成战斗力,更不能瞄准“靶心”“精确打击”!


  为此,巴东县创新产业发展片区开发工作机制,全县12个乡镇“打包”规划,五大片区连片开发,打造产业攻坚“航母战斗群”,确保每一户贫困户过上“一有两不愁”的幸福生活。一是茶叶产业片区,重点在溪丘湾、沿渡河、东瀼口、金果坪、水布垭、大支坪6个乡镇45个贫困村建设茶叶核心示范园基地,新建无性系标准化茶叶基地9700多亩,栽植茶苗2400多万株,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6.66万亩,可采园面积3.2万亩,总产量达到1920吨。二是反季节蔬菜产业片区,全县322个村蔬菜播种面积为30万亩,产量93万吨。三是药材产业片区,建成绿葱坡、水布垭两个药材专业乡镇,实现药业总面积22.51万亩。四是干鲜果产业片区,全县现有柑橘面积11.5万亩,重点管护面积10万亩,挂果面积6万亩,产量7.3万吨;全县12个乡镇75个村新增核桃面积1.5万亩,全县核桃基地达到10万亩。五是畜牧产业片区,通过“产业片区+公司+合作社+养殖小区+贫困户”的“五+模式”,使全县全年生猪、山羊、牛、家禽出栏分别稳定在80万头、27万只、0.6万头、200万羽的规模水平。


  创新机制 “互联网+”联通致富路


  巴东山大人稀、沟壑纵横、贫困面大,贫困村普遍存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信息闭塞等问题,并日益凸显为全县精准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


  为有效破解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巴东县创造性地借助“互联网+”,瞄准“病根”,精准发力,在各个乡镇每月巡回举办一届“互联网+精准扶贫”信息赶集活动,让贫困乡亲学会上网“淘宝”,学会将藏在深闺的土特产网销山外。


  金果坪乡五龙溪村农民熊尚黎巧借服务平台,搭乘上电商、微商销售特色农产品的信息快车。去年,他的朋友圈已“扩容”至千人,年销售近20万元的土蜂蜜,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农民。


  在承办巴东县第四届信息赶集活动中,清太坪镇政府“做媒”,淘实惠、邮掌柜等电商企业代表分别与该镇大堰塘、茂草坪两个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双方协议在2018年前,帮扶、培植100户贫困户成为从事特色农产品外销的电商大户和微商大户。2015年,全县共新增淘实惠店71家,网上交易额580万元。贫困户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开始有了一条全新的渠道,价格更有保证,收入持续增加。


  一花引来百花开。如今,全县通过“互联网+”从事电商、微商的众多“熊尚黎”开始涌现。他们虽处偏远山村,但“互联网+脱贫致富”的梦想开始照亮现实。


  “互联网+精准扶贫”的航程开启,巴东已沿着产业脱贫的路径,攻坚拔寨,竞速奔跑。


内容时间:2016-03-14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