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返乡能人种上富硒包菜 “人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06  编辑:曹亮亮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又离不开人才和科技的支持。在利川市文斗镇的青山村、回龙村,返乡创业人士依托湖北大学利川生态产业研究院的科技支撑,建起了一千亩的富硒包菜种植基地,弥补了当地高价值蔬菜产业的空白。

近年来,利川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作,吸引了一大批乡贤返乡创业,逐渐发展起一系列乡村产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劲力量。

林成瞻就是这返乡创业大军中的一员,出生于文斗镇的他,常年在外打拼。受利川市委市政府“双招双引”政策以及“利川人”大会的影响,林成瞻决定返乡创业,联合湖北大学利川生态产业研究院成立东辉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湖北大学生态产业研究院进行技术合作,在家乡文斗镇青山村、回龙村选址,流转一千余亩富硒耕地,建立起包菜种植基地,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种植高品质、有特色的包菜。

谈到回乡发展的初衷,林成瞻说,“我觉得能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一点事,我感到非常荣幸。”

在包菜种植基地里,还少不了另一名利川人的身影。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利川籍教授李亚东从事生态肥研究二十余年。今年4月,湖北大学与利川市委市政府联合成立的湖北大学利川生态产业研究院揭牌后,李亚东及其团队便与东辉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在包菜基地采用研究院肥料专利技术——生态肥进行种植。同时,为确保包菜不含农药、不含化肥,种植基地选择荒废了20余年且未施加农药的耕地,在整个种植过程中不打任何农药,实行人工除草等。

“我希望为家乡研发出乡村振兴所需的生态农业核心调控技术,协助产业公司开发出三至五个具有家乡特色的‘一村一品’高档产品,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李亚东饱含深情地说。

种植基地上了规模,所需人工多,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我之前在外面打工,年龄一大,进厂的话老板也不用,所以今年就回来了。”青山村村民吕仁翠说出了在外务工的难处。今年,得知家门口要建立包菜种植基地的消息后,吕仁翠夫妇将土地流转给了东辉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并在种植基地上班。

因为上班离家近,对于照顾老人和小孩十分方便。“每个月两千多元的工资加上土地的租金,与在外务工挣的钱差不多,家里老小也照顾到了,总的来讲比在外面打工好。”谈到在家门口务工的感受,吕仁翠这样说。

在包菜种植基地,像吕仁翠这样流转土地之后就近务工的村民还有很多。据统计,自今年包菜基地建立以来,已通过务工就业的模式为15名脱贫户提供了工作岗位,今年以来已让他们人均增收1.2万余元,为防止返贫提供了有效保障。

作为对湖北大学提供技术支持的感谢,9月10日,东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第一批成熟的两万斤包菜送到湖北大学,请全校老师免费试吃。

经过农业部法定单位的测试,东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所产的包菜无农药、无残留、重金属不超标,并且每千克包菜含0.06~0.14mg的硒,将来进一步上市后,有望卖出比普通包菜更好的价格。




内容时间:2021-02-05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