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孝昌县残疾裁缝邹少东:为乡邻补衣26年不收分文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17  编辑:崔月

“邹师傅,帮我把这条家里老人的裤子改小一点。”5月26日,在孝昌县卫店镇易地扶贫安置点李河新村的一间小屋,残疾裁缝邹少东娴熟地踩着锁边机,几分钟时间就帮邻村的温国珍改好了衣服。“他从来不收一分钱,为人真是好啊!”温国珍说道。

今年63岁的邹少东,3岁时因为患上小儿麻痹症,双腿留下残疾,加上家中有兄弟姐妹7个,生活十分艰难。当时,村中的乡亲不时接济这个贫穷的家庭。“给粮食、送旧衣服,从记事时,就知道左邻右舍时常帮我家的忙。”邹少东说,正是因为小时候的经历,让他暗暗许下心愿:以后要回报乡亲们的恩情。

由于行走时一跛一拐,还要拄着双拐,邹少东不能干重活。1982年,看到当裁缝可以坐着干活,他就开始自学,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熟练地掌握了裁缝手艺,还拿到了服装设计师的职称,村民都说他手巧。

1986年,邹少东离开家乡到广水市被服厂打工,从事服装设计。

1992年邹少东回到孝昌,26年来除了间断外出打工,就一直坚持为群众义务缝补衣服。“除了缝补、改衣服,衣服锁边、被套换拉链、做套袖等等,他都有求必应,不收大家一分钱。”村民王育红说,帮人做衣服,邹少东收的钱一般也仅够布料费。

邹少东在外面打工带回来的缝纫机、锁边机、气烫设备都派上了用场,他还买回服装线、拉链、服装厂不要的边角布料,为群众免费缝补。他所在的邹湖村有200多户1000多人,差不多每家都在邹少东那里缝补过衣物。“有时候找的人多,还要排着队做,但他没有怨言,从不拒绝别人。”村民王菊霞说。

由于身体的原因,加上家庭条件差,邹少东一直没有成家,住在老旧的房子里,是村里的五保户。精准扶贫开展后,他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去年10月搬到了易地扶贫安置点李河新村居住。

来到新村后,邹少东又开始为搬迁户义务缝补衣物。“身边有什么要补的、换拉链,他都免费跟大伙做。”安置点的邓胜礼说。“安置点的都是贫困户,家庭条件差,能帮就尽量帮他们一把。”邹少东说。

现在,邹少东每月拿740元五保金,这些钱他除了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几乎都用来买线、拉链等缝补用品。用了十几年的缝纫机还在使用,但是锁边机得一年换一台,他就用亲朋好友支援他的钱来买。

邹少东告诉记者,现在身体变差了一些,“只要做得动,就要继续为乡亲们服务。”


内容时间:2018-05-29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