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黄坪村大胆创新金融扶贫路径,以“金融扶贫互助社+”方式,引金融活水破解贫困户产业贷款难题。
5年来,该村“金融扶贫互助社”累计开出贷款担保函161笔,金额1150万元,承贷银行实际投放157笔,金额1135.3万元。
得益于金融扶贫,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
创新工作机制 探索放大扶贫资金效益
黄坪村位于椒园镇西北部,距州城恩施36公里,距县城9公里,全村12个村民小组、675户、208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0户、555人。受制于地形地貌的限制,该村经济发展水平一直相对落后。
“‘中间一条槽,二面都是坡,大米吃不饱,玉米也不多。’曾是黄坪村的真实写照。因为缺水,粮食无收入、产业无基础,老百姓增收无门,村民除了外出务工,别无他途。与现在游人如织的热闹、繁华简直是两个天地。”黄坪村村支部书记姚元祥介绍到。
为改善贫困面貌,村支两委一班人通过多次考察调研,最终决定咬定黄金梨产业发展不放松,共计发展黄金梨3000余亩,户均近3亩。
虽然有满园的梨花、欲滴的果实,但是群众的口袋还是空空的。
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解决老百姓贷款难、担保难问题。2013年底,县人行、县扶贫办经过调查摸底,决定在黄坪村开展金融扶贫试点。由县扶贫办为该村注入扶贫风险补偿基金15万元,成立村级金融扶贫互助社,指定县农商行椒园支行为合作银行,并按照1:10的比例放大贷款规模。对劳动能力较强、诚实守信的贫困户,通过“金融扶贫互助社增信+户贷户还”扶贫小额信贷模式,支持他们发展生产经营。对劳动能力不足、依靠自身脱贫困难的贫困户,通过“金融扶贫互助社增信+带动脱贫市场主体贷款+贫困户”模式帮助脱贫,推动市场主体与他们建立帮扶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带动支持,并将帮扶协议纳入贷款准入前置条件,将帮扶效果作为享受贴息的主要依据。
这些扶贫贷款,主要用于发展黄金梨种植、“农家乐”建设、生猪养殖等产业项目。2017年全村实现总收入2500万元,人均1.19万元。其中,依靠扶贫贷款而实现的产业收入为2000万元,占比80%。
突出重点难点 加速推进金融扶贫工作
“我们全家4口人,有3人患不同程度的残疾,还有1名学生。考虑到我的实际情况,合作社为我垫付价值2100元的果袋和肥料,待梨丰收售出后再偿还,解了我的燃眉之急,2亩一年下来纯收入有6000元。”黄坪村11组村民黄再良告诉记者。
黄坪村将现有的2家黄金梨专业合作社联姻,开展精诚合作,累计贷款240万元购买黄金梨生产资料,实行黄金梨生产“四统一”,即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资料配送、统一技术信息服务、统一销售。对无劳动力、差资金的贫困户,由合作社联系提供帮工、前期垫付生产资料(袋子、农药、肥料)。
在金融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的支持下,借款对象对所有有融资需求的人开放,除贫困户外凡其他人借款后必须建立“1+1”结对帮扶机制。截至目前,黄坪村贫困户全部纳入互助社带动与大户结对帮扶。
创新产业发展方式 巩固金融扶贫成果
“难得的好天气,一家人出来赏梨花、品农家饭,在这里我们一家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专程从张家界赶来观赏梨花的吴孟星开心地介绍道。
在实现金融扶贫益贷担保贷款项目有效覆盖全体农户的同时,黄坪村积极探索营销模式。通过积极举办“梨花节”“采摘节”等节会活动聚集人气,打响名气,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客商。积极探索农业众筹融资方式,启动“在黄坪村认养一棵黄金梨”农业众筹项目,通过众筹黄坪村的黄金梨树被广东、武汉、重庆等多地投资人认养。还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微信营销等多种新型营销模式,采用与家乡味道、联想佳沃合作、启用黄坪村在外务工人员等,实现宣恩黄金梨互联网营销等多渠道营销,提高黄金梨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同时,该村着力打造“阿尼阿兹休闲旅游区”项目,有效助推该村形成景村联合、农旅互动、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如今,黄坪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为该村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内容时间:201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