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这是一场向贫困决战的精彩冲刺!
2012年,尤其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全市展开了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如今,回望这个热火朝天的扶贫攻坚战场,可谓战果累累,令人振奋。
“整村推进”扶贫催生秀美和谐新村
“右边大草坪,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外墙瓷砖漂漂亮亮,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这才叫生活啊。”近日,宁都县黄石镇璜村村民郭庆华指着自己的新房,高兴地向记者说。
这个曾经“房前屋后长满草,猪牛鸡鸭到处跑,垃圾成堆路难走”的国家级贫困村,2012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该村全力改造危旧土坯房,整治乡村环境,村内实现了路面硬化、环境美化、住所亮化,房屋和基础设施总投资逾300万元。43岁的村民郭庆华,家有5口人,拆除危旧土坯房后,花19万元在原址新建三层楼房,占地78平方米。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该村还大力发展产业,增加农户收入,家家户户基本脱贫致富。
璜村村的变化,折射出我市整村推进扶贫的力度和成效。2012年,全市共投入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4682万元,实施项目3208个,新建硬化村组道路452公里、新修桥梁137座,建设和改造水利设施310处(座)。
2.6万山民告别深山走进新生活
“没想到,我这辈子能从穷山旮旯里迁出来;没想到,还住上了敞亮的小洋楼,用上了卫生的自来水和方便的液化气;没想到,现在村子里文化活动这么多,看书、跳舞样样有……”说起移民后的变化,五十多岁的村民吴诗湖脸上写满了幸福,一口气用了几个“没想到”。
吴诗湖现居住的南康市赤土畲族乡民族小区移民建设点,一幢幢白墙红瓦、富有现代气息的三层小洋楼让人眼前一亮,屋顶上整齐划一的太阳能热水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纵横交错的水泥村道宽敞笔直,路旁翠绿的柏树迎风招展。
深山老林,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差。山民脱贫致富的最好办法就是移民。2012年,我市进一步加大移民搬迁工作力度。截至2012年底,全市落实移民对象26418人,其中集中安置18493人,分散安置7925人。有近1.5万人完成建房搬迁入住,11359人已开工建房。预计2013年春节前,我市还将有2.6万移民像吴诗湖那样搬入新居,开始崭新的生活。
扶贫“雨露计划”播下明天的希望
1995年出生的刘立锋是兴国县均村乡人,贫困家庭学生。2009年9月,经赣州市扶贫招生进入赣州农校学习,就读机电专业。2011年毕业后,刘立锋经学校推荐进入南昌海利集团担任技术员。他工作表现突出,踏实肯干,兢兢业业,受到领导和同事的欢迎,现月薪4500元。刘立锋在电话中对记者说:“没有‘雨露计划’和‘一村一名中专生’,我哪里上得起学?哪里有我的今天?感谢‘雨露计划’,感谢教育扶贫。”
实践一再证明,提升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因此,我市2012年加大了“雨露计划”“一村一名中专生”的实施力度。全市“雨露计划”共培训12056人,完成年度培训任务的105%,培训合格率为99.32%,转移就业率为98%。在全市1119个省级扶持贫困村招录贫困家庭学生1435人,比2011年增加89人,实现了每个贫困村每年至少培养一个贫困家庭中专生的目标。
“水上漂”上岸 老大难题得解
沿着蜿蜒陡峭的林区小路,记者日前步行40多分钟,来到了崇义县杰坝乡黄金村梨木桩组。多年来,这里生活着13户“水上漂”和“双渡”农户,他们过着与外界隔绝,且辛勤劳作又捉襟见肘的生活。今年54岁的黄先沅就住在梨木桩,一家四口人住在只有50平方米的三间移民土坯房里,儿子在读大学,女儿在外务工。几十年来,夫妇俩基本在水棚居住,以捕鱼为业。“政府真是好啊,干部很关心我们的生活。你看我现在住的,哪里像个家啊?不过,过个把月,我就可以拿到新房的钥匙了。到时,再请你们来做客吧。”见到记者,黄先沅很是高兴。
2012年,我市库区“水上漂”农户上岸安置稳步推进。上犹江库区共有“水上漂”农户1246户4988人。按照集中安置为主的原则,截至2012年10月底,崇义、上犹两县在共选址确定了24个集中建房安置点,拟安置移民616户2406人,其余630户2582人分散安置。目前安置点已完成总体规划21个,开工建设17个,近5000“水上漂”可望在2013春节前后上岸定居。
产业扶贫扶出一片新天地
安远县欣山镇下庄村村民钟庆德,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住的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3间土木结构房子。2004年,通过该县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种植脐橙520株。2008年脐橙进入盛果期后,每年产果2万余公斤,仅此一项纯收入就有五六万元。现在钟庆德建起了砖混结构的新房子,大儿子也考上了大学,一家人过上了和和美美的好日子。钟庆德对记者说:“没有扶贫好政策,就没有我们家今天的新生活。”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群众富裕的源泉。去年,我市以发展扶贫产业为重点,把扶贫产业发展资金使用与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紧密结合,按照公共性、引导性、针对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扶贫主导产业,进一步打牢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
内容时间:2013-01-1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