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龙市头道镇三河村曾是多年的“穷村”。如今,随着扶贫开发的加速推进,三河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2015年12月31日,正值辞旧迎新之际,记者来到三河村,看到宽阔平整的202省道傍村而过,100多栋温室大棚宛如“迷宫”般坐落村外原野上,村内临街饭店、商店众多,往来行人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景象。在村部二楼,当记者见到三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孔繁福时,他正忙着部署落实头一天召开的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大会和上午刚刚结束的全镇扶贫会任务。趁着工作间隙,孔繁福对记者感慨地说:“这几年,三河村变化可太大了。”三河村是“百年蔬菜村”,种植蔬菜是该村的传统产业,由于种植技术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差等原因,农民生活水平一度较低,2012年,三河村贫困户达到129户314人。面对这种情况,和龙市委、市政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安排帮扶单位定点帮扶三河村,并下派优秀青年干部任三河村第一书记,镇党委、政府也下派包村千部,帮助三河村谋发展。从2011年开始,三河村依托成熟的蔬菜种植经验精准谋划棚膜蔬菜产业,成立了以村集体经营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合作社”,抓住“兴边富民”政策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家扶贫资金1248.5万元,其中“兴边富民”补助资金980万元,其他部门资金268.5万元,集中投入发展大棚蔬菜产业。截至目前,全村共有钢架大棚100座,温室32栋,大棚、温室占地面积20公顷,大地种植蔬菜50.5公顷,各类蔬菜年产量可达15万多公斤,产值高达294万元。蔬菜产品不仅供应和龙、龙井等地蔬菜市场,还登陆了延吉百货大楼无公害专柜,销路十分畅通且稳定。村民赵丽霞家有五个大棚,是村里的种植大户。站在自家大棚里,她自豪地对记者说:“我家十几年来种蔬菜,吃辛苦、拉饥荒,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几年前,政府出钱把我们木头棚换成铁架子,还经常组织培训,改良技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借着党和政府的‘东风’,我家现在是‘脱贫致富’了,去年纯收入有七八万元。”这几年,三河村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休闲农业、民俗旅游更是方兴未艾。孔繁福对记者说:“沾了市里这几年实施特色农业战略的光,前年我们建起了休闲农业观光采摘长廊,游客逐年增多,去年来了7000多人次,农民得了实惠、尝了甜头,是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据了解,三河村2013年完成脱贫35户、89人,2014年完成脱贫47户、131人,当前剩余贫困人口为9户、20人,均为因病返贫或无劳动能力人员。近年来,和龙市通过创新扶贫方式,使全市的每一个村都找到了精准脱贫路径,带动贫困群众829户、1883人脱贫致富,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展现新气象。
内容时间:2016-01-04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