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奈曼旗是典型的农业大旗,农业人口占全旗总人口的85.5%。“十五”初期全旗贫困人口超过20万人,扶持这部分农民脱贫致富,已经成为全旗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全旗上下以116个重点贫困嘎查村为“主战场”,紧紧抓住国家扶贫工程项目实施的有利机遇,以培育富民产业为切入点,发展壮大养殖业,巩固提高种植业,培育实施劳务输出业,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到2006年底,全旗贫困人口总数较2001年减少12万人,贫困人口总数占全旗农村人口的比例由53.2%下降到22.6%,扶贫工程让奈曼旗的农村大变样。
主导产业带动能力初步显现。该旗结合本地实际,以转变农民生产观念为重点,把养殖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全力培育羊、鹅两大产业,贫困地区人均畜禽占有量达到10.1个羊单位,人均养殖业收入达到1300元,超过种植业收入400元,成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吃饭”问题,该旗启动实施了山区“人人一亩水浇地”和沙区“人均三亩田”工程。在山区,修建小水库、小塘坝,配套建设提水工程引水上山,动员群众修建高标准水平梯田,逐步实现人人一亩水浇地的目标;在沙区,以建设“人人三亩田”为重点,有计划地打井配套,合理开发地下水,平整土地,修筑畦田,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走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的路子;盐碱易涝区,修建台田、条田,改造中低产田。自2001年以来,全旗共为贫困地区建设小水库、小塘坝12座,建设人畜饮水工程107处,解决了8.07万人、2.51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打大井1767眼、小井11709眼,累计增加水浇地28.6万亩。2006年全旗粮食总产量达到5.711亿公斤,贫困地区群众人均占有粮食达到990公斤。
生态环境实现逆转。近几年,奈曼旗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扶贫开发的战略性举措,突出狠抓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灌木能源林、沙地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使全旗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22.8%提高到现在的25.58%,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实现了历史性逆转,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劳务输出产业逐步壮大。奈曼旗把劳务输出作为扶贫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初步实现了工作机构网络化、人员输出基地化、输出中介多元化、输出服务全程化、输出人员技能化,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提高。自2001年以来,全旗年均外出务工劳动力7万多人次,年劳务收入稳定在3.5亿元以上。外出返乡创业人员创办的经济实体达到3500多家,固定资产总额达2.1亿元。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该旗通过强化科技培训,加强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建设,切实增强了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了全旗农民的整体素质,为致富达小康提供了坚实保障。自2001年以来,全旗共培训群众60万人次,85%以上的贫困户劳动力掌握了1一2门实用技术;为贫困地区修建希望小学6所,修建乡镇卫生院18处;为6个苏木镇修通了油路,4个苏木镇修通了穿沙公路,为36个嘎查村修建了通村路;解决了21个贫困嘎查村的通电问题,为97个贫困嘎查村接通了电话。
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随着扶贫产业的逐步壮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和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逐步增强,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据统计部门统计,2006年全旗农民生活性消费支出平均为1928.41元,较2001年增加386元,增长25%。其中食物性消费增加60元,增长4%;衣着消费增加60元,增长4%;医药支出增加70元,增长45%;教育支出增加70元,增长4.5%,特别是在交通、通讯等支出费用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增加90元,增长6%。
内容时间:2007-07-1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