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兴和县:外扶内拼 大步迈向好日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23  编辑:董纯静

去团结乡大五号村的路上,天色已渐黑,冬天的傍晚寒风凛冽,但仍清晰可见一排排整齐的民房烟囱飘出渺渺炊烟、路两旁一排路灯照着干净的硬化街道、古色古香的宣传栏与粉刷一体的“十个全覆盖”新房交相辉映,整个村庄沉浸在一派幸福安谧的氛围中。

走进团结乡大五号村赵成家,屋内暖意满满,48岁的赵成有两个儿子,家人共同经营着一个便民超市。坐在新房的热炕上,他一脸兴奋地数着自己的幸福:“政府不光出钱给咱全村都盖了新房,我刚买的五四拖拉机政府又给补了19000元,还贷款5万元,准备明年大干一场,包了600亩地,过完年就与订单公司签合同。今年种300亩玉米与甜菜,纯挣20多万元。现在政府给咱各种扶持政策,种地也不愁卖,日子甭提多红火了!”

团结乡大五号村作为“十个全覆盖”的示范村,不仅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日渐提高,仅冷凉蔬菜一项人均年增收达2200元。这个村的变化只是兴和县实施“十个全覆盖”农村近几年脱贫致富的一个剪影。

“输血”与“造血”并重

发展内外兼修

在2012年,兴和县仍有贫困人口5.9万人,分别占全县自然村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14.8%和26.3%,而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仅为1894元,由此该县被调整为国家级贫困县,并列入“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扶贫规划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发展基础薄弱是兴和县的真实写照。

2013年自治区实施“十个全覆盖”民生工程,兴和县抓住这次机遇,根据乌兰察布市的指导意见,在实施中充分发挥村民的参与意识,并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及县域经济相结合。县委书记王幂生说道:“大力推进‘十个全覆盖’的实施,与实际相结合、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我县脱贫步伐、推动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

兴和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县上下形成齐抓共管合力,短短一年时间,“十个全覆盖”让村庄大变样,原先的破旧门诊小屋变成了拥有先进设备的标准化卫生室;脏乱垃圾堆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残破的土胚墙和房屋变成了一座座崭新的砖瓦房;雨天雪天泥泞不堪的泥土路也变成了水泥路;乱堆乱设的“五堆五场”变得井井有条、整洁有序。

据悉,2014年全县共投资1.75亿元,完成年初计划“十个全覆盖”覆盖7个乡镇、24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的任务。全县共完成危房改造2500户,硬化街道129.3公里,安装户户通1500套。村庄整治拆除危弃房屋1878处,整修院墙10.4万延长米。完成安全饮水工程30处,解决了15000人的饮水问题。建成标准化卫生室22所、文化活动室27个、便民连锁超市24处。涉及297户、897人的3个移民新村也已全部完成建设,3所农村校舍扩建改造工程全部完工。73个项目村村村通电、村村通通迅建设实现全覆盖,符合条件的低保、五保、现金直补、养老保险、新农合和高龄老人补贴实现全面覆盖。

兴和县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加大基础设施的同时,特别注重产业开发,规划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工作,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北部建设以滴灌为主的现代节水农业和以猪、鸡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主的高效养殖示范区;在中部重点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和以猪、鸡、肉羊、奶牛标准化养殖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在南部建设杂粮杂豆种植基地。通过扶持重点村发展实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带动其他地区,发展适宜本地的优势产业。

目前,46个重点贫困村已建成马铃薯种植专业村13个、蔬菜和中药材专业村5个、养殖专业村8个、良种培育专业村1个,共改造和新建特色产业基地3.1万亩,新发展以肉牛和肉羊等为主的牲畜20156头。全县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农村致富能人累计发展到3123户,不仅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也较好地发挥了在产业发展中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

兴和县在走产业化扶贫路上,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助力农民脱贫致富。自治区拨付了扶贫风险补偿金2000万元,让兴和县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实施无后顾之忧。截至目前,全县申请贷款对象达977户,实地走访摸底调查556户。通过金融富民贴息资金扶持已覆盖全县52个村429户1370人,其中覆盖贫困村46个,达299户957人,全县累计发放贷款8237万元。金融富民扶贫贴息贷款项目扶持直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40元,其中贫困农民人均增收400多元。

“十个全覆盖”与开发式扶贫工程相结合,全力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不仅住得好,日子过得更好。

“互联互通”工程

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我取2000块钱!”

“一次只能取1000!”

“给我看看低保钱打上来没?”

在城关镇二台子村便民超市,老板王桂枝应声回答着并熟练地操作着助农服务终端机器。自从安装上这农村金融服务终端机,每天便民超市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取钱的、汇钱的、查社保卡信息的人络绎不绝。便民利民服务平台开通一个月以来,已有50多笔“生意”。

“农村信合这么信任咱,咱可得把这工作做好。再说这也是方便村民的好事。以前我们村的村民取钱得去镇上,来回打车就得50块钱。这回村里老少都不用跑了,自家门口就有取款机了。”王桂枝给笔者介绍道。

据了解,兴和县作为社保一卡通“互联互通”在全区的试点,县劳动部门和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科技等部门联合,将服务向农村和乡镇社区及千家万户延伸,努力实现“平台在农村社区、经办在群众家门、服务在社会基层”。

目前,全县9个乡镇、8个社区、78个行政村,已发放第二代社会保障卡29000张,安装POS机239台,各社区基本实现了就业、医保、社保等公共服务在基层平台一站式办理。

不仅如此,兴和县还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县社保局、劳动就业局、医保局、农合办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水平,通过互联网、“12333”短信平台,开展全民参保登记、网上预约、发布招工就业信息等服务。医保局和农合办开通医疗费到账短信通知功能,便于群众及时了解掌握医疗费报销情况。社保局在网上试点推出的“社保业务经办指南”,方便参保人员查询政策法规、经办流程及业务规范,并实行了异地网上认证以方便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及时领取养老保险。该县农村信用联社副主任秦永恒说:“针对鳏寡孤独、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和各乡镇村委会及社区及农行都派出工作人员走村串巷,为他们发放和激活社保卡,并对于常年在外地居住的人员采取预约式服务,方便群众早日享受到国家的便民惠民政策。”

二台子村村民王存宝拿着社保卡高兴地说:“社保一卡通真正方便了村里的老人,再也不用去镇里取钱了,以前卡上有钱了也不知道发的是哪项款,现在在这台机器一查便一目了然。”

问需于民

精准扶贫惠民生

“白主席特地来看望我,询问我的病情,帮我联系到内蒙古医院看病,住院期间白主席还协调其他单位为我捐款,解决了我40多天的住院费用。真是太感谢了!”来自鄂尔栋镇头道脑包村的村民李兰娣提起白主席,感谢的话说个不停。

2013年,自治区党委决定省级领导每人包扶一个联系点,兴和县成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白向群副主席帮扶联系点。白向群副主席及包扶单位一年来多次深入兴和县农户、厂矿进行调研,认识到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制约发展是贫困的最根本原因。在认真听取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后指出了扶贫工作方向和突破口。

在白向群副主席的帮扶思路指导下,兴和县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头号民生工程并与“十个全覆盖”工程紧密结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原则,按照乌兰察布市扶贫工程“三三制”的措施,围绕贫困村和贫困户稳定脱贫,着力改善重点帮扶村发展环境和社会民生事业,加快脱贫脚步。

寒冬时节,在兴和县城关镇二台子村的村委会劳动信息所一间不大的小屋里,却集聚了不少人,大家都围着工作人员赵秀龙查看用工信息,围着热乎乎的炉子谈起了近两年来的变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58岁的张丁友快人快语:“我们这儿之前都是旱地,靠天吃饭,一年下来能挣上五六千就不错了。自从白主席来了之后,包村干部三番五次征求我们村民的意见,最后给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旱地变水浇地,二是外出打工能挣到钱。现在我三个儿子的信息都输入了劳务平台上,他们再也不愁找不到工作了。我明年打算包上个十几亩地,每亩轻松地挣上1300。”张丁友满脸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我们村作为‘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的示范村,村容村貌的改善只是一方面。便民超市、便民服务平台让村民生活变得更加方便。政府多方走访村民征求意见,根据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最后定下来给村民打井,现如今全村1700亩的旱地有1500亩变成了水浇地,解决了百姓的生活根本。我们还与内蒙古和君伟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建立了兴和县城关镇劳务输出工作站,把现有的村劳动力都输入平台里,让他们不愁外出找工作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准备联合科技局着手解决农民增产增收的问题,让种地真正变成农民致富的法宝。”二台子村党支部书记范立敏笃定的说道。

据了解,兴和县在“三到村三到户”扶贫攻坚中,建立了省市县镇四级包扶机制,对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一户一策精准扶贫。县长刘政说:“我们共抽调了244名干部组建了16个驻村扶贫工作团、66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其中每村有3—5名驻村干部,而县政府也专门安排了10万元经费用于建档立卡,确保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作有序进行。”目前,已完成66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三到村三到户”的微机录入工作,并结合全县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其中18个贫困村已列入该县整村推进的重点示范村,重点村中有12个村与全县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叠加,使得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我们要脚踏实地的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白向群副主席每一次深入兴和县调研都这样告诫各级干部。一年来,兴和县健全“群众投、社会筹、单位帮、银行贷”的多元投资机制,整合各部门各类专项资金1.24亿元,截至今年11月底,自治区政府及相关厅局共帮扶建设社会民生工程项目16个落实帮扶资金8900多万元,其中仅白向群副主席协调的项目就有10个:落实并整合资金3550万元以改善兴和县教育园区办学条件,并帮助城关镇新城区设计规模为24个教学班的标准化小学列入自治区“十个全覆盖”教育类项目中,同时按照自治区关于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文件要求,自治区教育厅对今年考入区内外的348名贫困大学生资助了学费;帮扶该县建设改善公共基础,给予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大厅、救助储备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合计达150万元;整合资金1000万元为该县建设民生服务中心,为全县372户特困户每户代缴一份养老保险金,共计205万元,并协调自治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选派专家学者前来该县开展了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充分保障该县民生服务到家,让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帮助该县建设信息平台,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打造农牧业生产示范基地,引进与培育龙头企业,在金融、项目、科技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帮助该县瑞盛天然石墨应用技术研究院申请专项科研资金5000万元,以奖代补的资金100万元用于创建交通创业孵化园,而在大库联乡曹四夭建设的1200亩冷凉蔬菜基地、500亩旱地覆膜保苗微喷滴灌项目均已启动实施,并且取得了显著效益;协调交通厅为该县急需解决的县道兴赛公路改造工程和京新、京藏高速公路兴和连接线进城支线修建工程有了实质性进展。

在白向群副主席及自治区有关厅局的大力帮扶下,兴和县干部群众不负所望、锐意进取,各项事业进展突飞猛进。两年来,兴和县在改善村容村貌保障村庄基础设施的同时,不断加大社会扶贫保障力度,一方面,大幅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各类救助对象补贴标准,目前全县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1万名现金直补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和优抚对象等共覆盖贫困人口6.43万人,人均提高收入610多元。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幸福院等保障性住房建设。2013年以来,累计投资约1.85亿元,建设了23处、3351户互助幸福院工程。今年,保障式扶贫人仅使1.1万贫困人口脱贫,也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强大的外力拉动及自我努力奋争,两年来兴和县扶贫攻坚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共有2.4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5.9万人减少到了今年的3.5万人,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1894元提高到了现在的2844元,两年人均增收950元,人均年增长达22.5%。


内容时间:2014-12-23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