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同心县的历史,展现在记者面前的只有两个字:贫困。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总人口39.85万,其中回族人口占85.7%,是全国建制县中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贫困人口占23.6%。近年来,国家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让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在中央和自治区的关心支持下,同心县围绕农业产业布局,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龙头带动、科技服务四轮驱动,不断深化贫困村产业调整和升级,因地制宜、整合投入,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引导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脱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
旱塬“掘金”贫瘠土地再现生机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下马关镇。广袤的土地上,每株枸杞树上都挂满了成熟的枸杞,一串串枸杞就像一盏盏小红灯笼,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彩,特别招人喜爱。
“我在银川、吴忠好多地方打过工,干过不少粗活、重活,挣钱不多,只够维持生活。现在在家门口的枸杞基地工作,每个月都能挣2000多元,收入比以前高了,工作也稳定了。”同心县下马关镇南安村村民罗忠兰对记者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红果果变成了金豆豆,这是下马关镇移民群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越来越多的移民依托枸杞产业告别了靠天吃饭的辛酸历史。
我们熟知的下马关镇,曾是一座边防重镇,金城巍峨,长城蜿蜒,墩台密布。如今,这里是同心县最大的生态移民区,数万百姓依托这片盆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多年来,当地农民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上。虽然也曾尝试过种种办法,可始终还是走不出以“救济”为主的扶贫窘境。
就在全镇上下陷入两难之际,2011年,同心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决定大规模发展枸杞产业,为搬出大山的老百姓找出一把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下马关种植枸杞能不能成功?面对质疑,同心县提出引入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效应的想法,将一家一户的分散土地集中流转,搭建起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平台,让农民在家门口与现代企业和先进技术“联姻”对接,实现与企业同步成长、共同致富。
三个月后,宁夏易捷庄园枸杞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下马关。
有了政府的引领、企业的参与,老百姓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大大加快了枸杞产业的发展步伐。短短两年时间,宁夏易捷庄园枸杞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集中连片流转土地5万亩,运用滴灌技术栽培有机枸杞3.5万亩。目前,除了易捷庄园枸杞基地外,还建成了润德庄园基地、菊花台枸杞庄园有机枸杞定点供港基地,并且打造了“国杞天香”有机枸杞自主品牌。
晨曦微露,南安村的李月花便叫上“老联手”马叶儿,奔赴3公里外的枸杞基地。每年3月至10月她俩都在基地干一些锄草、抹芽、剪枝、采摘枸杞的工作。李月花说:“去年家里翻新加盖砖瓦房,买了辆客货车,全托了家门口枸杞基地的福了。”52岁的移民乔东水担任片长管护534亩枸杞,2014年全家收入10万元,他说:“在枸杞基地打工的移民七成有了车。”
临近中午,河西镇菊花台村村民张俊广还在弯着腰、低着头摘枸杞。他说:“俺今天出来晚了,想抓紧时间多摘点。”
今年38岁的张俊广已是摘枸杞的熟练工。“我曾经在青海格尔木、中宁摘过枸杞。当年,刨去吃喝用的花费,自己也剩不下几个钱。现在,我摘枸杞的技术熟练多了,每天能摘100斤左右,多的时候摘120斤。”张俊广说。
2012年,宁夏菊花台庄园有机枸杞种植有限公司在河西镇菊花台移民村与旱天岭移民新村签订1万亩土地流转合同,建设有机枸杞种植基地。“因为这里方圆50公里内没有工业企业,完全符合有机枸杞的种植标准。”公司负责人刘国民介绍说。如今,菊花台项目区已覆盖同心县3个乡镇、8个移民村的2418户村民。
枸杞是同心县的一个重要富民产业,平均每亩地常年需要2~3个劳动力,采取“23557”(第一个五年每亩土地流转费200元,第二个五年300元,第三第四个五年500元,第五个五年700元)的土地流转模式,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种植加工和发动引导群众种植等方式,在移民村和东部干旱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连片种植基地和定点供港基地,全县枸杞种植3年累计达到10万亩,其中有机枸杞8万亩,每亩枸杞的劳动成本年均达8000元左右,每年支付劳务费达8亿元,带动近10万移民群众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枸杞产业不仅带动了同心经济发展,还增加了移民群众的收入,解决了许多人的收入来源问题。此外,枸杞种植基地也吸引了更多企业进驻同心发展枸杞和中药材产业,打造了高端枸杞在同心的特色优势,成为中国有机枸杞种植第一县。
“富贵牡丹”开辟扶贫新路子
2014年,500亩牡丹种植示范基地在同心落户,不仅为这片旱塬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且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乡镇产业结构调整的希望之花。
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具备高产出、高含油率、高品质、低成本的特点。为进一步调整同心县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同心县在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油用牡丹产业,使油用牡丹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和精准扶贫攻坚新的经济增长点。
多年来,王团镇沟南村的群众都是靠玉米种植增加收入,但效益不是很明显。为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促进群众增收,村里用优美的环境和淳朴的文化吸引企业到这里投资发展。记者采访时看到,一片片低矮绿植上白色的花朵煞是惹眼。随行的王团镇党委书记周小燕告诉记者:“那是牡丹,油用牡丹的花籽可以加工成食用油,也可以用做化妆品制造。”
2014年,在同心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隆德县绿鲜花卉果蔬有限公司负责人在沟南村实地考察后,在沟南村流转土地500亩,成立了同心县富茂花卉果蔬有限公司,并建设了牡丹园,用于种植精油牡丹。牡丹园的牡丹花在工人们的精心照料下,五月初大部分都已鲜艳盛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有前来观光旅游的客人称赞不已:“这里的农村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不但卫生干净、空气新鲜,连这牡丹园也是百花争艳!新农村就该这样才美丽!”周小燕告诉记者:“目前,油用牡丹在同心县只在王团镇的沟南村进行了试点种植。从2014年10月底开始栽种,引进了外地企业进行土地流转种植,栽种了1000亩,成活率在90%以上,算是比较成功。每公斤牡丹籽的价格在50多元,它的寿命在40年左右,栽种前5年的亩均产籽量在100多公斤,后5年亩均产籽量可达到300多公斤。”
农民每年每亩土地可获得800元租金收入,同时就地打工每年可增加劳务收入3000元以上。沟南村村民马文芳说:“每个月咱都有近2500元的固定收入,既赚钱又顾家,美得很!”
2015年,为加快群众脱贫致富,进一步夯实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下马关镇党委、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陕西
基恒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了宁夏瑞禾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马关镇副镇长王生仁介绍说,公司采取“企业+种植大户+基地+农户”的联合经营模式,集中流转北关、西沟、三山井、陈儿庄土地13284亩,截至目前,通过深翻起垄、改造节灌设施、人工定植、覆膜保墒等措施种植油用牡丹13284亩。项目预算投资4亿元,已完成一期种植投资3850万元。2016年计划扩大种植面积7000亩,新建生产车间、办公实验楼、仓库、冷库、晾晒场等基础设施,逐步拓宽群众脱贫致富的渠道。
日前,中国油用牡丹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李育材从吴忠市委常委、同心县委书记马洪海手中接过聘书,正式成为同心县扶贫形象大使。李育材说:“油用牡丹是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产业链很长的一种作物,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有效地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将充分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帮助企业建立与市场、基地和群众的利益联结,逐步做大做强,推动牡丹产品、产业的发展。”
同心县通过走产业扶贫之路,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在扬黄灌区实行稳粮、增经、扩饲,采用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大力推广粮饲兼用型良种玉米种植,优质玉米产业带初具规模。旱作区依据自然条件,逐步培育发展了以马铃薯、地膜西瓜、同心圆枣、枸杞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特色农业产业带已初步形成。
扶贫事业方兴未艾,致富征程未有穷期。眼下,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特色产业扶贫将唤醒同心这块贫瘠的黄土地,让幸福的笑容在每一位困难群众脸上灿烂绽放。
内容时间:2016-02-24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