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妈,我得赶紧上班去了,今天还有好多家具要做呢。”11月27日一大早,青海同德县藏族小伙索向加边用手抹着嘴,边给母亲告别,还不忘随手抓起两块糌粑,急匆匆地去县上的省级扶贫产业园区上班了。世代靠着放牧、挖虫草讨生活的同德人,如今也按时上下班了。
几年前的同德,全县75%的农牧民处在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比例居全省之首,30个村不通水,156个自然村不通路,4630户不通电,1227户没房住。去工厂上班,我们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当时在那里却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改变发生在2012年。这一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把同德确定为“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多方整合资金40多亿元,决心用三到五年时间啃下这块“最硬的骨头”,彻底改变同德的落后面貌。
如此大力度的扶贫攻坚战役,在青海扶贫史上还是第一次,同德没有错失良机。他们抢抓机遇,上下一心,克难攻坚。只用了3年时间,就把同德贫困发生率由75%降至16.6%,全县贫困人口从36900人下降到5523人,在青海全省率先实现“六个第一”。
第一个在牧区全面解决人畜安全饮水和农林灌溉用水问题的县;
第一个实现县、乡、村三级路网和生产生活用电全覆盖的县;
第一个实现公共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基础建设、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广播电视网络宽带全覆盖的县;
第一个游牧民全部实现定居、全面解决危房户和无房户问题的县;
第一个实现全县行政村产业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的县;
第一个提前达到退出贫困标准的县。
“特殊类型贫困”,青海扶贫先啃“最硬的骨头”
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的同德县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腹地,平均海拔3660米。6.67万的总人口中,有4.92万人从事农牧业生产,是典型的高原牧业县。
2012年,同德县发生闲散人员上街闹事的事件,时任青海省副省长邓本太前往同德开展维稳工作,在与当地老干部及群众座谈时,藏族群众掏心窝子地对邓本太说:“我们这里太穷了。”
同德究竟有多穷?带着疑惑的邓本太当即和海南州、同德县的几名干部来到了居住人口最多的尕巴松多镇和唐古镇走访。时隔三年,回想起走访过的那12户牧民,现任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邓本太依然很痛心。他感慨地说:“贫困很可怕。”
2011年底统计显示,全县5个乡镇中仍有30个村不通水,156个自然村不通路,有2.3万人、44.3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无房户1227户、无畜户2901户,4630户不通电,户均占有草场仅361亩,一年只能养30只羊。
回到西宁后,邓本太将同德贫困状况向省委省政府进行了汇报。同德的现状,引起了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
2012年3月18日,青海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全省最穷县”的脱贫计划,决定将同德确定为“特殊类型贫困”,整合扶贫、交通、水利、农牧等项目资金共40多亿元,副省长邓本太挂帅领导,用三到五年时间综合施策,集中力量攻坚贫困。
2012年4月,青海组建省州县三级联合调查组,邓本太再次受命彻底理清同德贫苦程度,查找致贫原因。他亲自带领12个省直部门、100多名各级干部,分赴5个乡镇、73个行政村,逐村逐户对同德农牧民贫困问题进行调研摸底,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23次。
“调研组来到同德县瓜什则村的一家牧户,看到家里8口人,挤在一个7平方米的茅草房里,衣不遮体、房不挡雨,一家人老的老,病的病。省扶贫局的马丰胜局长实在看不下去了,现场拿出了自己的500元给了这家牧民。”同德县扶贫局局长华旦回忆道。
“还有一户更可怜,母亲是精神病,只能用铁链拴在墙上,手腕都磨破了,为了治病家里已经什么都没有了,跟随调研组采访的记者当场就哭了。”华旦一声叹息。
“调研的第一天,我们都没有心情吃饭,真的没想到有这么贫困。”说起当时的情况,干了25年扶贫工作的青海省扶贫局副巡视员陈志苡依然眉头紧锁。
在陈志苡起草的调研报告中是这样的描述:同德县农牧民贫困问题不是一般意义的贫困而贫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穷”在环境恶劣,基础薄弱,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穷”在农牧产业几乎为零,全县85%以上的耕地为浅脑山高寒地区,生产水平极低。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技能,人均收入离全省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穷”在农牧民靠贷款生活,全县农牧民历年拖欠的贷款本息累计2.66亿元,平均每户背负2万多元贷款,生活举步维艰;
“穷”在疾病流行,乙肝、肺结核、鼠疫等传染病流行严重、发病率高,残疾人口众多,因病返贫现象极为普遍。
长达22页的《同德县农牧民贫困问题调研报告》先后获得时任青海省委书记和省长的批示。青海下定决心,要打一场“攻坚拔寨”的扶贫战,啃下同德这块“最硬的骨头”。
谋定而后动,超常规扶贫加速同德旧貌换新颜
2012年11月1日,青海省委副书记王建军在“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启动大会上说:“省上把同德县作为特殊类型实施扶贫攻坚,这在青海扶贫史上还是第一次。解决同德县问题的关键是要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当前和长远,重点与一般和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在长达61页的《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中,明确了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为思路,计划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保护6个方面开展扶贫工作。
“搞什么项目,花多少钱,由哪个部门实施,我们在规划中精确到每一个蓄水池和每一条道路。从如何脱贫到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一纸蓝图绘到底。”青海省扶贫局副巡视员陈志苡对人民网青海频道记者说。
扶贫的号角一响起,党员冲在第一线。在扶贫攻坚中,河北乡松多村由于原村民活动广场地址不符合要求,需要另行选址。但要找一处符合条件的建设用地,仅拆迁费就需要30万元,这可把村里难住了。
正当村“两委”班子犯难时,村里的老党员更藏太找上门说:“把我新建的庄廓拆了用吧,我一个人住,用不了多大的地。”他的无私奉献,换来的是两层楼高的村服务中心,还有娃娃们锻炼身体的篮球场。
“一包三年不变、不脱贫不摘钩”是同德县委书记才让太给驻村干部们下的“死命令”;137名政治素质好、群众信得过的致富能人做了村“两委”班子带头人。忙了一个多月都没能回趟家的河北乡驻村干部说:“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多的项目资金,如果出了问题,我们对不起大家,对不起党和政府。”
精准扶贫,钱要花在刀刃上,可不能再“撒胡椒面”。通过资金整合、综合施策、整村推进、严抓落实,40多亿元“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严格按规划实施,建路的钱绝不拿来修水利,村里缺什么就补什么,不搞重复建设。
科学地花钱,更要严格地管钱:一年两次审计“跑不掉”、驻村第一书记“负主责”、盖什么花多少向“群众说”、纪委媒体瞪大眼睛“盯着瞧”。“在三年的项目和资金审计中,没有出过一个问题。”陈志苡说。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呢?搞扶贫出身的“全国百名优秀县委书记”——同德县委书记才让太掷地有声地说:“就从老百姓最急迫解决的民生问题开始做起。”
山沟沟里的贡麻村是全县中贫困程度较深的一个村落,尤其是村里的少畜户、无畜户,多数房不遮雨,没水没电,再加上生产能力不足,多年一直陷在贫困中无法翻身。
同德县大胆探索,提出了将少畜户和无畜户“挪穷窝”的办法,在距离县城较近的地区进行异地搬迁安置。同时也帮助无房户盖新房、改造危旧房。村上养羊的大户则在原址盖起了新房,合伙搞起了畜牧业合作社。
县委书记才让太说:“将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县城定居,草场入股专业合作社,在县城从事多种经营;将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各农业点和小集镇新建住房与原有牧户集中定居,草场、耕地入股获取红利,参与合作经济组织,获取劳动报酬;剩余的三分之一牧户留居原有草场,依法有序流转草场,就地发展家庭牧场。”
“实践证明,这个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不仅降低了草原的承载量,保护了草原生态,也让牧民们有机会告别落后的生活环境。”同德县扶贫局局长华旦说。
三年来,全县73个村的11387户的住房都得到改造,县乡村三级路网体系建成,城镇供水、农田灌溉等问题全面解决,乡镇、村社大电网全覆盖,高标准卫生室和便民服务中心全部覆盖到村,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让4.9万人受益。
扶贫更扶志 ,明年同德有望在青海率先整体脱贫
住在山沟沟里的贡麻村牧民万玛南杰,一直向往着能住个有水有电、宽敞暖和的房子。然而,每当他抬头看看这透风漏雨的30平米土坯房,再想到一家子人连吃饭都犯愁的时候,万玛南杰只能苦笑着说:“我也就做做梦吧。”
三年扶贫攻坚,让万玛南杰的“白日梦”照进了现实。搬到县城后全家人不仅住上了60平米的新房,母亲在家开起了小卖部,弟弟也能去县城的学校读书,父亲这几天着忙着考驾照准备跑出租呢。
三年间,同德县共实施项目709项,全县生产总值年递增12%,预计2015年将达到13.66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5498元增加到2014年的7469元。贫困人口由3.69万人下降到5523人。
随着老百姓住房一同拔地而起的,还有那矗立在县城外高地上的一幢幢新厂房。实现“安居”梦想的同德人开始盘算起“乐业”的事情来了。
在同德县省级扶贫产业园里,有藏服加工、哈达加工、青稞加工等9家企业首批入驻,切吉加的藏式家具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的切吉加从家庭手工作坊的小老板变成了当地有名的企业家,他们生产的木雕藏式家具一个月就能挣30多万,是过去月收入的3倍。
“我这个厂投资了495万元,政府扶贫专项资金扶持了150万,金融扶贫贴息贷款了200万,企业自筹了145万。建设车间1200平米,还购置了8套木雕刻制设备,增加了10几个工人。”切吉加掰着手指给人民网青海频道记者算着账。
产业扶贫不仅让有能力的牧民实现了创业梦想,也吸纳了1181名农牧民实现转型就业。现在,同德“村村有产业”,开了窍的同德人一改过去“等、靠、要”的老思想,就像县委书记才让太说的:“办好同德的事,最终要靠同德人自己!”
“表面看是盖新房、搞产业,其实扶贫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群众的志气、对生活的信心扶起来!”县委书记才让太目光坚毅地对人民网青海频道记者说。
在焕然一新的尕巴松多镇德什端村里,一对“懒汉父子”就上演了这样一出“逆袭励志”好戏。
因为母亲因病去世,50岁的父亲扎西和30岁的儿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家中一贫如洗,两人整天无所事事,东家吃一顿,西家蹭一碗。谁料想,当他们住进政府扶持修建的新房后,儿子却向父亲“翻了脸”。
“你看看,村里别人家的新房装修的多漂亮,再看看咱们家啥也没有。不能再这么混下去了,我俩都必须出去打工挣钱!”儿子冲着父亲说。
两年时间,父子俩就用挣来的钱购置齐了家具,还在河北乡开起了小饭馆,听说,儿子看上了乡里的一个姑娘,正张罗着成家娶妻呢。
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会议指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为彻底解决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青海在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力争提前一至两年实现整体脱贫的目标。
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2016年,同德有信心在全省率先实现整体彻底脱贫。”同德县委书记才让太信心满怀。
内容时间:201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