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白河:三年拿出1个亿 金融创新撬动精准扶贫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21  编辑:仲晓宇

虽是初冬,但白河县茅坪镇大山村却仍然暖意融融,阳光下,几十幢白墙蓝顶的标准化鸡舍若隐若显在层峦叠嶂的大山之中,平添了几份生气,这些都是特困户们依托贷款和扶贫资金修建起来的。随着与汉旺养鸡合作社协议的签订,大山村18户贫困户、特困户也将以此作为建设资本,投入到村养鸡合作社的产业发展……

大山村村民潘大侠是村里的特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一直徘徊在1500元以下。见到她时,她正忙着搬家住进两室一厅一厕一厨政府免费修建的新家,当了解到笔者的来意时,她便高兴地说“国家政策就是好呀,不仅让我享受到了‘交钥匙’工程,从山上搬到了山下,为了我们能发展产业,帮助我们贷款三万五盖了两个鸡圈,国家扶持一万五,国家说是让我们两年还清,利息他们来出,这不,马上要养鸡子了,所以我们搬下来了。”“我们现在没有出过一分钱,鸡圈都盖起来了,这是国家对我们特困户的照顾,扶持我们发展产业能致富”。

拿着和汉旺养鸡合作社签订的协议,潘大侠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两个圈舍,循环饲养,一年至少养一万只鸡,按合同上写着4元一只回收,至少净挣4万元,还不算卖鸡粪的钱和厂家给村民留出的7%的损耗。这三万五的贷款,两年还清,对她来说就一点也不费劲了。

白河县扶贫局局长陈万里说:“贫困户为什么这么贫困,他们缺资金,他们没有什么抵押物去贷款,没有资金,他们就发展不了产业,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大山村属后高山区的特困村,该县在实施精准扶贫中发现制约贫困户发展的最大难题是资金支撑和项目引领。陈局长介绍说,过去“输血式”救助扶贫总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产业扶贫虽遍地开花,但规模小,又分散,难以做强做大。经过近两年的调研,县上决定以大山村为试点,以汉旺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标准化养鸡。陈局长如是说:“合作社和农户签合同,由合作社免费给他们提供鸡苗、饲料、防疫,那么农民的投入仅仅在建圈舍上,两个圈舍得四、五万块钱。两个圈舍养鸡大概八千到一万只,每只鸡三个月出栏按四块回收,每户每年不低于四万。”

可作为特困户,建圈舍的钱从何而来?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该县找到了白河邮储银行。以三个人为一个联保小组,彼此我贷款,你签字,你贷款,他签字,签字以后,必须要用于产业。这里面还有个前提,这个款,首先必须要组建合作社,即使三人为一个联保小组,没有合作社也不能放款,合作社要做个总担保。

在大山村笔者了解到,全村一共有18户贫(特)困户投入到这项产业中,共贷款90万元,每户平均贷款五万元。陈局长说:“联保小组这种贷款方式。第一,增加了农民发展产业的责任,农户发展产业出了钱的,就会认真去搞。第二,降低了金融部门的风险。第三,破解了金融部门贷款难的问题。我从事工作三十年,贫困户能从银行贷到款,这是首次。”

为扶持大山村的标准化养鸡,县上还为这18户贫困户按特困户1.5万元,贫困户1万元的标准,支持扶贫资金26万元并解决每年贷款利息近9万余元。

据了解,以大山村为试点,这种金融创新模式,未来还将在白河全县三十个贫困村逐步推广。县委、县政府计划用三年时间,对三十个贫困村,拿出金融资金1个亿,其中今年投资四千万,每村按照不低于100万,高到三五百万,实施全额贴息,按照走“公司+合作社+农户”这种创新联保贷款模式,撬动金融贷款,发展贫困村产业。


内容时间:2014-12-2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