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结合县情,针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类型,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六策结合”,不断增强扶贫工作成效。
一是与陕南移民搬迁相结合。统筹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和精准扶贫工程,计划利用6年时间,通过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实行贫困群众搬迁“带业安 置”,为贫困移民户“量身定做”商务、劳务、服务类等“无土产业”,制定搬迁群众职业学历教育奖励、吸纳搬迁户就业、鼓励搬迁户创业、有组织的劳务输出补 助等扶持政策,扶持贫困搬迁户由农民向市民、由农耕到工商经营转变。止目前,1302户5512名贫困人口实现搬迁脱贫。
二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坚持把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一并规划实施,累计整合涉农资金2亿余元,在“四大重点区域”实施了水、电、路、视、 讯等基础配套和幼儿园、医院(卫生室)、文化站、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吸附了6100余名贫困人口融入城镇。先后在棣花镇万湾村、龙驹寨 办事处冠山村、竹林关镇州河北村等精准扶贫示范村实施了6个美丽乡村建设,较好地发挥了精准扶贫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助推器”作用。
三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走“畜—沼—果—菜—游”循环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华茂牧 业建成西北最大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枫林科技建成核桃壳加工活性炭生产线,实现变“废”为“宝”。同时,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猪苓、天麻种植等林下经 济,有效减少产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统筹抓好道路、农家院落绿化工作,实施了8个镇(办)54个村(社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 整治项目,贫困村面貌明显改观。
四是与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坚持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带动贫困群众就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行园区带动、专业合作社和大场大 户带动、手工作坊带动、旅游三产带动等带动模式,动员引导群众参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使更多贫困群众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通过恒大产业园、棣花文化产业 园、华茂产业园区和武关民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20余家园区(企业)辐射带动50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2.3万元。
五是与消费市场培育相结合。在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每栋安置楼一层分别规划建设了19至38平方米不等的商铺供贫困群众发展建材业、装修业、 餐饮服务业、日用品销售业和家用电器、通讯及出行服务等专业经营门店,形成区域“商业圈”。同时,依托国家级桃花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州河北林业科技 示范园、丹江漂流景区、凤冠山景区、商於古道文化景区等景区景点,引导困难群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商贸流通业,带动餐饮、宾馆、旅游 产品等商贸流通业大发展,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增收。
六是与深化农村改革相结合。以深化农村改革引领和激发扶贫开发内生动力,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带动规模经营、农业经营体制创新,采取财政资金以奖代 补的办法,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3.6万余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5.6%,有力地促进了农业 产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0个,带动7600户贫 困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参股经营或流转土地经营权,让改革红利更多地惠及到贫困群众。内容时间:2015-09-1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